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云岫真的很懂中医么?

(2011-02-27 17:43:37)
标签:

余云岫

镇海

中药

医学革命论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杂谈

分类: 医案医话

余云岫真的很懂中医么?

余岩,字云岫,生于1879年,卒于1954年,浙江镇海人,是近代废止中医的代表人物。每个人的思想都与他的生存年代、学识息息相关。余岩先是学习中医,后又赴日学习西医,在医学领域可谓是“学贯中西”。他认为中医守旧,死抱《内经》不松手,认为《内经》中存在许多虚玄、谬误之处,因此写《灵素商兑》,后又写《医学革命论》。余岩十分自信,认为自己对中西医都了解的非常深透,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个真理的忠实信徒,反玄学的积极分子。讲到新旧两医,哪一重门户能够限制得我?他们喜欢谈‘运气’,我就同他谈‘运气,;他们喜欢谈‘易理’,我就同他谈‘易理’,穿房入户,登堂入室,连旧医的厨房、亭子间、屋顶、地下室都走到,简直可以说没遮拦。还有什么界限可分、门户可立呢?所以这部书,是旧医的入室操戈,心腹大患,不是单单的向着旧医骂山门的伎俩……”

 

即使是现在,很多中医圈内的人士在谈到余岩时,还说余岩批判的好,批判的深刻,是在对中医有了很深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挠到了中医的痒痒肉,使一些中医感到十分不自在。

本人才疏学浅,对《灵素商兑》、《医学革命论》都不曾细读。但最近读了祖述宪写的《思想的果实》一书,书中有一篇文章《重新认识医学家余云岫》。文中引用了余云岫的一些关于中药的论述,譬如:如欲发扬旧医国粹,非痛革浮夸之空论,实事求是从药物之效能上着手不可。欲研究药物之效能,非参考数千年之经验则劳而少功、泛而无垠;非用最新最密之科学方法,则浮而不实、疑而不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余云岫是“废医存药”的典型代表,认为中药还是有作用的,中医却是“浮夸之空论”,但是中医千年的用药经验“某药治某病”还是可以用来参考的。其思想实质就是用分析还原的方法探索中药的有效成分,也就是用研究化学药物的方法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认为中药的作用是建立在其含有的某种化学成分的物质基础上的。譬如黄连中含有黄连素,是黄连治疗肠道感染性腹泻的有效物质,但并非所有的感染性腹泻用黄连都有效的。黄连治疗的感染性腹泻、痢疾都应该是湿热下注型的,治疗虚寒型的腹泻是无效的。不再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是中药的误用与滥用,不仅于病无益,反而可能加重病情。这种废医存药的论调早已被临床证明是行不通的。

余云岫还认为:自宋元以后,论药遂以寒热温凉为药之性,更加之以升降浮沉之说……华而不实,已失客观,好以主观空想颠倒之,举事实求是之本草学,陷诸当时空想哲学之漩涡。这段话反映出余云岫对中药的寒热温凉、升降沉浮学说的不屑一顾,认为这些理论是主观空想而来。从这几句话,就可以认定余云岫其实并不怎么懂中医,或者说并没有学习到中医的精髓。学习中药,不学习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就无法学到中药的实质。如果仅仅记住中药的功效,而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些功效,那就不能灵活的在临床上运用中药。中药功效的产生是靠着中药的四气五味才产生的,如果改变了气味,药物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效果了!如果还不好理解,我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辣椒,味道是辣味的,我们通常讲的辛辣,很多人都有常识:吃辣椒后会出现满头大汗,这就是辛能通、能散,散就是发散的意思,通就是通毛窍,吃辣椒为什么能发汗?关键就是辣椒的辣味,能升、能散。如果你改吃柿子椒(青椒),没有辣味,那是不能发汗的。所以辛味的中药一般都能用来解表,因为能发汗,譬如圆葱、大葱的须、葱白、生姜、胡椒等。再譬如萝卜,很多人可能都知道萝卜可以理气除胀,为什么萝卜能理气除胀呢?这还要从萝卜的味道来探讨。萝卜,尤其是青萝卜,吃起来味道辣而带有苦味,辛能通、能散,所以能除气滞导致的腹胀,而且萝卜越辣,除胀效果越明显,从部位来讲,萝卜皮的辣味更浓厚,所以萝卜皮的除胀作用更明显。如果你吃得萝卜都带有甜味了,或者说辣味非常淡,那么这种萝卜的除胀作用也就很弱。现在市场上有一种白萝卜,据说是日本进口的,又称“大根”,一点辣味都没有,这种萝卜的理气作用基本没有。那种在翌年春天生出萝卜籽的母萝卜,也称萝卜头,辛辣之味特浓,理气效果也最好,中药方上常开的“仙人头”就是这味药。

药物的升降沉浮在临床的运用更为广泛,作用也更有突出。一般来说质地坚硬、致密的药物,主降,主沉,而质地疏松、比重较轻的药物主浮、主升。就以独活、羌活二药为例,学过中药的人大都知道:羌活主上,治疗上肢疼痛、头痛,独活主下,治疗下肢疼痛。为什么?到药房伸手抓一把羌活、再抓一把独活,比较一下,羌活质轻,独活质重,轻则浮,走上,重则沉,走下,很明白也很容易理解,关键临床很有用。曾治疗一例嗳气患者,女性,45岁,嗳气频作已达二三年,数易其医,不能缓解。患者十分痛苦,基本上10多分钟就嗳气一次,与嗝气不一样,嗝气的速度快,但嗳气比较缓慢、悠长。在这之前曾经求一医生,患者说开的药特别难喝,煮出来的药汁呈砖红色。据此,我猜测上医可能用的是张仲景的旋覆代赭石汤加减,无疑用了代赭石,用了代赭石,药液一般呈现这种颜色。代赭石,质沉主降,能治胃气上逆引起的诸症。为什么不效呢?主要问题是没有辨清患者的体质。患者形体瘦削,面色晄白,喜暖怕冷。嗳气加重的诱因非常明显。看病的当时正值7月初,很多人都怕热,又是空调又是电扇,纷纷取凉,患者还穿着毛坎肩,怕冷明显,而且,只要一吹风扇,身体感觉到凉,嗳气发作就频繁;另外,夏天别人都吃西瓜,她只要吃西瓜,嗳气就加重。从种种症状来看,患者属于典型的脾胃阳虚,中焦的升降功能失衡,才出现的胃气上逆。只有益气健脾温阳,恢复中焦的升降之职,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嗳气才能缓解、治愈。我当时采用了附子理中汤和四磨饮子加减:

人参  白术  干姜  炮附子  枳实  槟榔  乌药  沉香 

厚朴  生黄芪   当归  升麻  甘草

患者先后服用三十剂,嗳气消失,全身怕冷明显改善,也能放心的吃西瓜了。

治疗这种病,不讲升降,何以治疗?方中生黄芪、人参、白术、升麻健脾气、升清气,脾气不升,胃气如何得降?前医治不取效,原因可能是只是注重了降胃气,而没有结合患者的体质虚弱的特点,进行健脾气。方中除了健脾升清的药物,还有降胃气的药物,譬如枳实、槟榔、厚朴、干姜等。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怎么能灵活的用药?

就写到这里,拉拉杂杂。但就从余云岫的这句话来看,窃以为,余云岫对中医中药的理解还是很片面的。不过现在像余云岫这样的中医还是很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