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画相通的点滴体会
(2010-09-25 12:20:37)
标签:
吴冠中中国太极拳宋体流派中医文化杂谈 |
分类: 医案医话 |
医画相通的点滴体会
中医与国画、中国武术可谓一元三歧,在本质上有很多相通之处。
近读 吴冠中先生的自传——《我负丹青》,其中有一篇文章《笔墨等于零》,文中这样写到: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反倒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写的很好。由此,我联想到了中医的方剂。脱离了具体患者的方剂,无论组方再完美,其价值也等于零。一个方子是好是坏,脱离了具体的病人,是难以评价的!可是现在的很多中医初学者,有的还是老中医,都没有理解这一点。常常孤立的评价一个方剂,说这个方子开得多好多好。尤其是方剂学的教授尤其容易犯这个毛病,常常把一个方剂的配伍讲的头头是道,学生们听的如痴如醉。可就是不会用!这也是现代中医教育的失误与悲哀吧!再打个比方:方剂就好像成品衣服,虽然这件衣服的质地、款式都很好,大家也都一致认同,可是不一定适合你的体型。虽然大家一致评论说好,但是不能穿!
现在的中医也是这样,常常强调方子的好坏,常常脱离患者及患者的病情评论方子,这真正是“舍本求末、喧宾夺主”了。不仅仅今人如此,中国的古人也是这样,君不见,历代的方书可以汗牛充栋么?不用说方名了,就是方书的书名就多得不得了。常见的格式就是:方名,组成,功效,主治。这么多方剂,你不可能全记住,就是神也不可能做到。即使你全记住,也不一定会治病救人。正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跟张三丰学习太极拳一样,张三丰强调张无忌在演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必须逐渐忘掉太极拳的拳诀,掌握了太极拳的精髓,才算学会了太极拳。只会背拳诀,永远学不会太极拳,因为没有领会太极拳的内涵。因此,许多初学中医的有这样的体会:读方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临证三年,书中无可用之方。一个重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脱离患者及患者的病情而乱弹方药!
流派与风格
美术创作讲究流派,譬如古典派与浪漫派,印象派与立体派等;戏曲界也讲究流派,譬如京剧,就有梅派、程派、荀派等;中医也分流派,有温病派,伤寒派,历史上还有金元四大家(分别为寒凉派、补土派、滋阴派、泻下派),当今还有大名鼎鼎的“火神派”。所谓的“派”,就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吴冠中说的好:“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其实中医的的流派也是一样。每一个流派的的代表人物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以形成流派为目的,只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在追求临床疗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辩证的特点、用药的特点。多数是由后人归纳而成的。
怎样看待流派问题?吴冠中说的很好:“当某派辉煌时,自然不少人投其旗下,沾其光。因之,当单独力量掀不起波涛,也便有合力相聚,人造出一种标志式的“派”来张扬,以便打开一条生路。要生存,为生存而发展,无可厚非,只是,既要以派标榜,个人风格便受到约束,矛盾了。”如果以标榜流派为目的,不顾实际,脱离现实,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其实中医的的一些人也受到了流派的影响与约束,譬如南方的医生一些医生由于受到了叶天士与温病学派的影响,用药轻灵,畏麻黄如虎,所以许多热病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岂不知叶天士虽为温病派的开山鼻祖,也经常使用麻黄?如若不信,请看一下《叶天士医案》,用麻黄案比比皆是!
流派的形成与个人阅历有关
“黄山以松为眼目,这些瘦骨嶙峋的松,虬曲多姿,是自幼饿成了这般模样,因长在石隙中,靠些许泥土活命,是生命的挣扎绘就了画家和摄影师们的杰作,显示的独特的风格……艺术的成长犹如松柏,作者的心路历程决定作品的定位”。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流派的开山鼻祖的流派风格的形成都与其阅历、心路有关。中医流派也是一样。最近备受关注的“火神派”老中医李可,为什么善用附子?这与李可的行医经历有关。他的行医经历坎坷,一直在山西的最基层医院工作,见到的危重患者多,使用大剂量的附子能够起死回生,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什么时候该用,该用多大的剂量,该与什么药配伍,这些都是心得。不是不想传给别人,而是别人不容易掌握,没有这些阅历。所以有的人用大剂量附子会出现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