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国际知识链上的低附加值问题(二)

(2009-06-23 21:23:56)
标签:

科研经费

行政级别

低附加值

院士制度

中国

杂谈

分类: 中医文摘

中国国际知识链上的低附加值问题(二)

学术组织的泛行政化

  学术组织的泛行政化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中国是用行政来组织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这在世界上很少见。

  学校和科研组织本来应当是最扁平的,但在中国,它们和政治组织一样具有等级性。包括校长和研究所所长的所有职位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泛行政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首先是人们所说的武大郎开店的情况。这里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是行政级别,任用校长和所长的最大的考虑就不会是他们的学术或者专业水平,而是他们的政治和行政经验。而非常低或者较低的学术和专业水平,又进一步阻碍他们录用高水平的教员。

这样就出现了社会上人们所说的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授和三流的校长的情况。

  所以,尽管领导高层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但到了具体的单位,对人才则表现出巨大的排斥性。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录用对各大学来说还是阻碍重重。这是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很难吸收到高层次人才的一个主要原因。

  泛行政化也影响人才的专业精神。要追求高的知识附加值,专业精神是一切。道理很简单,所有的知识附加值来自于专业。在中国的体制中,一个人所能掌握或者所能分配到的资源与其行政级别紧密相关。

  为了引进人才,有关部门一定会给引进的人才一个行政职务。这就导致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是因为有了行政级别,得到这个行政职务的人才就必须要大量卷入行政事务,消耗掉其大部分研究时间,很多甚至根本就没有时间做学术研究。

  第二,也是因为这个行政级别,这个人才也必须具有很高的政治意识,也就是说,其科研必须受政治的影响。这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如此。为了保持政治上的正确性,他们不可以作自由的思考。没有独立的思考,知识附加值的提升就变的不可能。

院士制度也在寻租

  专业职称的寻租也阻碍着知识附加值的提升。院士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院士制度的本意就是要为知识精英(那些处于知识附加值高端的研究者)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但在中国的院士选举制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说,正式规则已经不发生任何作用,真正主导、院士选举的是潜规则。

  在潜规则主宰下,院士的选举重点不再是知识和可能的学术贡献,而是金钱和物质利益。每次院士选举,各高校和研究所都会做各种各样的资源动员来在争取自己的人被选为院士。

  很多年里,这种动员甚至已经延伸到各省市地方领导,他们也会全力动员各方面的资源为本省争取院士名额。当然,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院士,而是和院士关联着的经济利益。

  科研经费分配过程中各级政治权力的介入,也使得中国的科研领域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在任何国家,国家科研经费是国家提升知识附加值和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科研经费的分配方面,再也没有比专业精神更重要的了,因为只有专业人员才懂得一个知识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知道应该把经费用在何处。但在中国,科研经费的分配则成了各种既得利益的较量场合。

以政治力来分配科研经费是中国的又一个潜规则。结果,大量的经费被投到毫无知识附加值的研究领域,而真正能够从事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人才得不到所需要的资助。

  科研经费分配出了问题,对科研结果评审和验收更是经常变成不言自明的腐败游戏。实际上,科研经费分配的过程已经决定了不可能对科研结果进行评审和验收的了。

  从申请经费到使用经费,这里的中心自始至终都是经济利益,而非知识。在这个角度上说,国家科研经费制度在知识附加值的提升方面是失败的。

  尽管中国似乎在知识领域发生着一场全民运动,即每一位研究者都在做研究,但是中国和世界在知识领域的差异正在拉大,并且拉大得很快。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研体制曾经创造了一些了不起的科研成就(如两弹一星),但现在这种传统体制既不适宜,实际上也被彻底冲垮。新的科研体系,也还没有建立起来。

  尽管有关方面在做各种努力,建立这样那样的制度或者规定,但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各种潜规则主宰下,科研体制腐败盛行。

  中国提出科教兴国已经很多很多年了。可惜的是,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在每况愈下。科研体制不作彻底的改革,科教兴国就会一直只能作为梦想而存在了。

作者郑永年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