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迷信脉诊

(2007-09-30 14:20:31)
标签:

中医

玄学

悬丝诊脉

施金墨

孙思邈

分类: 中医内科
 

不要迷信脉诊

    脉诊就是通过脉象进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西医虽然也把脉,但二者把脉的内涵大相径庭。老百姓又称脉诊为“搭脉”“摸脉”,御医给皇帝看病,又称请脉,可见无论皇家还是民间,都特别重视脉诊。

   从医学史来看,历代医家中的大多数重视脉诊。王叔和著《脉经》,李时珍著《濒湖脉学》,都对脉象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百姓在找中医看病时,尤其找年轻中医时,经常一言不发,伸出手腕,让医者通过脉诊诊出所患何疾,如果医生能正确说出患者的几个症状,便能取得患者的信任。

   民间有弦丝诊脉的故事。据说古代太医给皇帝后妃看病,连卧室都不能进,除了听太监宫女说病因病情外,就是“悬丝诊脉”了。即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传说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悬丝诊脉。太监先有意试他,先后把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结果都被孙氏识破,最后才把丝线系在娘娘腕上。孙思邈诊得脉象,知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娘娘遂顺利分娩。这些民间的习惯及传说使的百姓不仅仅是相信脉诊,而且是迷信脉诊了。

    脉诊真的具有这么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吗?我看未必。许多医家都有一个共识:诊脉是非常困难的,脉象复杂多样,“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要想把脉象与症状一一对应起来,通过脉象诊出症状,那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古医籍自始至终都不言脉象。清.王洪绪的《外科全生集》自始至终都没有脉诊;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虽然创立了不少有效名方,也不言脉诊;元葛可久的《十药神书》也言不及脉;清吴师机的《理瀹骈文》也是一部不言脉的名著,吴氏为何不言脉?他老实地说:“脉理幽微,敢高谈夫七诊?”

    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有的老中医把脉把得那么准?那我就给你解释其中的奥秘吧。众所周知,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大手段,《黄帝内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是把医生分为四等,也就是四个层次“神、圣、工、巧”,换成现代语言就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通过切诊(包括切脉、触诊)而诊断疾病,那是最初级的医生水平。许多老中医已达到了 “神”的层次,通过望与闻就知道了患者的疾苦,脉诊只不过是一种幌子而已。上述传说中,孙思邈诊得娘娘滞产,是靠的悬丝诊脉吗?同行问其窍门,孙思邈笑而不答。其实这位医圣只要闻到皇后那种临盆时的痛苦呻吟,就能胸有成竹地做出诊断,根本不用依赖丝线之灵。

    施今墨先生是旧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曾经给清廷皇帝内眷看过病。有人问他是否真有悬丝诊脉这种事情吗?施今墨先生答曰:亦真亦假。真,确有其事;假,这悬丝纯粹就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生病,都有贴身太监介绍病情,太医则要详细询问胃纳、二便、主要症状等,有时为此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此后太医已基本掌握了病情了,待悬丝诊脉时,他也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是谨守宫廷礼仪或者是借机暗思对策,遣方用药,仔细斟酌,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那么诊脉有什么作用呢?脉象反映的只是人体所处的一种状态,气血是否充盈?阴阳是否平衡?能把握住浮沉迟数就可以了。中医诊断疾病还讲究“四诊和参”、舍症取脉、舍脉取症。单纯依靠脉诊诊断疾病是靠不住的,也是不可取的。我的一位朋友,也是一位名医,以擅长脉诊出名,为病人诊病时一言不发,眯缝着眼,似闭未闭,好像诊脉进入了状态,其实他正在仔细打量着病人,通过望、闻获取疾病的信息!靠的还是四诊和参。前些天,有位患者告诉我,有一位神医通过诊脉不仅能诊断出何部患肿瘤、而且还能判断出肿瘤的大小(能精确到几毫米)。我告诉病人,这绝不可能。如果真有这种本事的人,那我们国家还花那么多钱购买CT、MRI干吗?千万不要相信这些骗人的勾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