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武义-(俞源村)俞氏宗祠

标签:
俞氏宗祠星象黄道十二宫俞源村中国旅游 |
分类: 古村落 |
俞源村,属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坐落在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新近发现明、清古建筑竟有395幢之多,超过有“中国第一古村”之称的江西乐安流坑村。该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的布局,罕见的古建筑群和精致的木雕、砖雕,以及一个个不解之谜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开放近两年多来,已有英、美、法、德、日、奥地利等十三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慕名而来。据《俞氏宗谱》载,俞源村系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按天体现象设计的村庄布局建造的。
简介
俞源村,属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坐落在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全乡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降,西南部属中低山区,北东部为丘岗与溪谷相间地形。与桃溪镇界上的白岩头尖,海拔1098米,为境内高点,呈“九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南宋时,在松阳任儒学教谕的杭州人俞德过世后,儿子俞义护送灵柩回杭,路过这里投宿时,停放在溪边的灵柩被紫藤缠绕起来。俞义认定这里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时与当地人通婚,至今已第30代。现在2000多人口大多姓俞,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俞源乡具有国家级保护单位古建筑群的俞源太极星象村名噪全国。俞源太极星象村位于金华市武义县俞源乡境内,距县城20公里。俞源古村落布局奇异,充满神奇。据考证俞源村是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布局排列设置的村落。俞源名胜古迹甚多,有始建于南的圆梦胜地——洞主庙,建于元代的“利涉桥”。明代的古墓,村口有600余年古树林,尤为突出的是保存完好的大面积明、清古建筑。俞源明、清朝出过进士,举人、秀才等293人,现存俞源古诗百余首,宋濂、章溢、苏平仲、冯梦龙、凌蒙初等名家与俞源有着不解之缘,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擎台阁”流传至今。神秘的古村落,抹不去600余年的封尘,走进俞源犹如走入历史的迷宫。省级风景名胜区清风寨、“十里画廊”刘秀垄、樊岭脚的文昌阁都在木乡境内。拥有丰富的古建筑文化资源,位于俞源村的古建筑是历史文化保护区,有许多保护较好的古屋、屋檐、柱梁等雕刻优美、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俞源太极星象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排列设计建造,名胜古迹众多,现存古建筑1072间3.4万平方米。古屋、古桥保存完好,木雕、砖雕、石雕精美,巧夺天工。始建于南宋的洞主庙,是远近闻名的圆梦胜地。村口设一占地达8公顷的巨型太极图,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融合,是古生态文化的经典遗存,是考察、观光、游览的首选之地。
俞源古村落始建于南宋,明嘉靖年间为鼎盛时期,至清乾隆、道光时期再度兴盛。古村现存宋、元、明、清古建筑53处,其中一级保护36处。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古村、古林、小桥流水形成一副美丽的画卷,俞源村各类旅游设施齐全,有酒店、旅馆、超市及多座农家乐,现为重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名俗文化村、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村落布局
相传明代国师刘伯温与俞源的俞涞是同学,两人感情甚笃。俞源是刘伯温从婺州、杭州回老家处州青田的必经之路。当时,俞源旱涝交替,常发瘟疫,民不聊生。刘伯温好堪舆之学,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设计并指挥改村口直溪为曲溪,以溪流为阴阳鱼界线设立太极图。经测量太极图直经为
320
米,面积120亩。同时,设计了村庄建筑的星象、八卦布局。村周十一道山岗与太极阴阳鱼构成天体黄道十二宫,八卦形排列的28座堂楼,对应星象二十八宿,七星塘、七星井呈北斗星状分布,被誉为"处州十县第一祠"的俞氏宗祠正好位于其星斗内。俞源村文物古迹众多,古建筑有395
幢,
以宋、元、明、清四朝古屋为主,尚有堂楼、厅、阁、院、馆、祠、庙等,木雕、石雕、砖雕做工精细。其中宋代的洞主庙,元代的利涉桥,明代的古戏台,均名扬四方,而村中"迎玩堂"和清代知县题赠的万春堂"惠及行旅"匾额,则证明俞源旅游有悠久的历史。
俞源村的居民布局是按中国古代的天体星象图“天罡引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环绕”来排列的,与1974年在河北宣化辽墓中出土的星象图的排列完全一致。村口的太极图即环绕俞源村的“双鱼宫”,与围绕村子的十一道山岗正好组成“黄道十二宫”。村中的28处古建筑群则按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方位排列,七口水塘(又名“七星塘”)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组成“天罡引二十八宿”的布局。更为巧妙的是,2位于西方“白虎”之首“奎”宿的俞氏宗祠恰好装在北斗星的“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