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博客是需要心情的。
自打在网站上班之后,人变得浮躁了许多,很难静下心来想一些问题,写下一些文字来,尽管现在经常在网上挂着。我的工作比起其他的许多同事来要轻松,他们经常加班到深夜。但我清楚地知道,即将到来的一个多月的奥运火炬环球传递现场报道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心智还是体力。
坐在网站体育部巨大的办公室里办公是挺热闹的事。虽然大家都坐在小格子里忙着自己的事,但四周屋顶上的电视机里播放着各种体育节目。在我的周围的是一群体育编辑,他们作为超级篮球迷最关注的便是火箭队和姚明。他们无限热爱着篮球,每天观看各种篮球比赛节目,干着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算起来应该是幸福的打工族了。
所以这些日子里,我听到的最多的是关于NBA和姚明。这些日子里我积累起来的篮球知识超越了我一生的积累。十年前的差不多这个时候,我在美国波士顿现场看过NBA的比赛,那种商业化的氛围和令人兴奋到底的现场感至今令我难忘。但我依然对篮球没有太多兴趣,其实我对体育的兴趣也不大。
后来有了姚明,有了值得中国人牵挂的火箭。姚明是中国篮球乃至亚洲篮球的神话,因为他在NBA球场上的崛起正好和中国的崛起同步。于是他被中国人和许多亚洲人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很喜欢姚明,我喜欢他的阳刚、风趣和偶尔的张扬;我喜欢他的高大和挺直的脊梁,这是中国人很稀缺的一种脊梁;姚明身上有一种国人身上很罕见的大气。我也喜欢刘翔,喜欢看他那种灿烂的和略带羞涩的笑容和清澈双目中流露出的刚毅和自信。我喜欢他们那种自然散发的亲近感和真实感。
这两个很男人的绝版中国男人来自于很阴盛的上海,很是让我意外,并因此对上海多了些敬意。记得我在上课的时候用过两篇有关姚明的听力材料,我那时对同学说:姚明和刘翔是上海的形象大使。如果把姚明、刘翔和上海放在一起,刚好应验了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
火箭在姚明带领下连胜的时候,办公室里经常听到“牛比,真牛比”这样的感慨。看到那些年轻的编辑在快乐中忙碌,也会不由地被他们感染。姚明受伤消息传出的那一天,我正坐着公交去上班,在手机上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心里不由的一沉,脑子里立刻想到了办公室的那群年轻编辑。想到了强势中的姚明将会如何的失落,失去了姚明的火箭该是如何的痛苦,它连胜的脚步会就此打住。
现实开始是令人惊喜的,失去了姚明的火箭取得了第一场胜利。当火箭平了自己的连胜记录的时候,我记得编辑们曾这样报道过:姚明的意外受伤激发队友斗志。后来,失去了姚明的火箭队越打越好,现在已经19连胜了。但它仿佛又在证明着一个让无数姚迷们痛苦的事实:火箭其实不需要姚明,NBA不需要中国人。
明天,火箭将冲击它的第20场连胜。突然间我内心期盼起火箭的失败,仿佛只有火箭的失败才能证明姚明存在的价值,才能保全很多中国人的神话。
我们需要神话。毕竟象姚明和刘翔这样实实在在的神话在中国实在太少。
昨天我去坦桑尼亚大使馆采访它的驻华公使海伦女士,她对我讲起了坦桑尼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阿赫瓦里的故事: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发令枪响了,阿赫瓦里迈着沉稳的步子出发了。但是在距离起点19公里处,阿赫瓦里却因为晕眩摔伤了右腿。简单包扎后,他拖着受伤的右腿费力地迈开了脚步,鲜血渗出来,染红了绷带。晚上19时,阿赫瓦里跌跌撞撞地跑进了主会场。此时,比赛已经结束了一个小时,偌大的体育场里,只剩下场地工作人员和最后一批即将散去的观众。短暂的沉默后,在场所有的观众和工作人员面向阿赫瓦里举起了双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阿赫瓦里最终以4小时30分跑完了全程。事后,他说出了奥运史上最朴实也最震撼人心的语言——“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我们也许不应该赋予体育太多的东西,但我们终归需要一种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