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都知道,新东方是靠托福培训起家的。当年俞敏洪老师在电线杆上刷招生小广告,到现在成为全球最富有的英语教师,并拥有一个自主品牌,这段成功的创业已经成为了传奇。俞老师也可以回到曾经让他扫地出门的北大去畅谈人生,学英语和成功自然就可以挂钩了。
是什么支撑了新东方的发展?当然是它的主业:英语培训。新东方的主营收入来自于学员缴的学费,特别是来自于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收入。
中国就是有这样一个巨大的英语培训市场。谁能抓住市场,谁就是成功者。这是一个以财富为成功标准的商业化年代,不管你内心是否认同。能够吸引来自于全中国的学生到新东方来学习和再学习,这当然是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新东方是一座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不同的是,赢利和生存是新东方的首要任务(当然现在公立学校,从大学到小学,从校长到教师也都在努力赢利)。满足客户的需求是生存的首选,成功了的新东方现在已经可以引导客户的需求了。这种引导已经不是课程本身,而是十几年新东方积累起来的独特的文化,并被命名为新东方精神。
应该看到,需求是多样化的。来新东方学习的人有着各自的目标,应试依然是主要的目标,从出国考试、考四六级、考大学、考高中、公共英语考试、少儿英语考试等等,现在还有翻译考试。大凡中国有的英语考试新东方大概都有相应的培训。扭曲的应试需求是带有功利性的,会让学习者偏离英语学习的本身。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应试培训,因为我经常不自觉地按自己学英语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我一直认为系统全面的英语能力足以让你应付各类考试。很可惜中国的正规大学、中学在培养学生英语全面能力方面显然是失败的。但客户就是有这样的需求,英语也许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用,但通过一项无聊的英语考试却可能足以改变他们的一生。
也遇到过来新东方单纯寻求快乐或者来追星的学生。他们反复来新东方上课,在新东方的课堂得到快乐,而对自己所在大学的课堂却深感厌倦。这也是一种应该得到满足的需求。
有一段时间,来新东方听听课成了大学里的一种时尚。当然现在也有了许多被家长逼迫来新东方上学的学生。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来新东方是来寻求新东方精神的,我也知道很多人不屑于这种精神。我知道自己这把岁数已经不需要这种精神了,但我还是认同它。能赋予商业运作以道德精神,它就是一种成功。是需要这种精神的人愚昧,还是蔑视这种精神的人清高,我真的不知道。
新东方的老师普遍年轻,涉世不深,经历简单(不过现在大学里的老师也普遍经历简单),很多人自己仍处于成长期中。因此传道不是他们的职责,他们也担当不了这样职责,也不应该赋予他们这样的责任。但作为销售员,他们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新东方有严厉的教师考核体系:老师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生存下去。一个教师的成败在于他(她)的口碑。我非常欣赏这样的体系,它起码有着当今中国最稀缺的一样东西:公平。
在商业规则里,客户(因为新东方的学员早已超越了学生的范畴)是上帝,确实是不能得罪的,这也是我进新东方时得到的告诫。
不得罪学生就是要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要刻意的迎合学生。杨军老师和谢强老师来新东方都比我早了三年,也都面临过这方面的困惑。记得去年夏天我们一起聊在新东方教书的感受,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恪守自己的人格,我们认认真真地诚实教学,讲自己认为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尽量让学生花的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能做到这些就足够了。事实上也足够了,我们的学生给我们的打分都不低。
在新东方,我只教口译。翻译班的学生相对成熟,很多人已经工作,他们是因为工作中的需要来学习的。也有许多在校的大学生,他们或许有就业的需求,或许完全是对英语的爱好。他们更加注重教学的内容,你根本不可能呼悠他们,在课堂上你可以看到许多求知的眼睛,迫使你把课讲得更好。我也在大学时教过课,但我更喜欢新东方课堂上的感觉,那种被认同的感觉真的很美。
虽然当了两年的新东方老师,我对新东方的了解其实也不多。因为我只管教书,教完走人,到月底按工时拿钱。翻译老师大都如此,平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大家合作关系良好,人际关系极其简单,我们只在课堂上对学生负责。生活是从未有过的轻松自在,这也是我最喜欢新东方的地方。
我和俞敏洪没有直接的接触,只是在学校开会常常听他讲话。我的感觉是,老俞身上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办学校的理想主义,依然保持着一份朴实的真诚和宽容。真正成功的商人最后都会去从事社会公益,让社会从他聚集的财富中获益。因此,我愿意祝愿他的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