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作家成长
作家成长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20,510
  • 关注人气:6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媒行业正年轻,传媒大学却老了

(2014-09-23 22:19:58)
标签:

传媒大学

广播学院

今年9月,我的母校,被誉为传媒人才摇篮的中国传媒大学迎来了六十周年校庆诞辰。在20日,传媒大学新翻修的南操场上举行了璀璨华丽的校庆晚会。晚会上,白岩松、康辉、海霞、鲁豫、春妮、鲁健、经纬、尼格买提组成“豪华”校友主持阵容,李咏、哈文、刘纯燕、毕福剑、刘长乐、陈晓卿、夏陈安等校友纷至献贺。再加上众多知名演艺人士的加盟,这场长达六个半小时的晚会成为广院人的狂欢夜,以至于有人评论道:“传媒大学校庆阵容堪比春晚”。

传媒行业正年轻,传媒大学却老了

记得五年前的55周年校庆,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同样也是高朋满座,当时我刚从广院本科毕业,内心仍充满着对这个学校按捺不住的激动心情。再往前推5年是2004年的五十周年校庆,那一年改校名、开南广,大事不少,热闹非凡,我是在入学之后才看到的晚会录像。但是毋庸讳言的是,那年广院高调的校庆宣传让我们这些高三学生心生好奇,并最终影响了我的志愿选择。

比较这十年间的三次校庆大礼,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在2004年五十年校庆时,站在聚光灯下、宣传片里的是白岩松、崔永元、鲁豫、毕福剑、康辉……2009年五十五年校庆时,还是这些人……2014年六十校庆,仍旧是这些人……十年过去了,广院改名叫中传了,校园里拆拆建建,院系调整分分合合,外面的传媒行业也日新月异,一切都在变,为啥广院的名片总是这几个人?广院的宣传总要靠这几张脸?

这十年广院培养的人才呢?

答案其实很好找,他们都去了更为广阔的新媒体世界中。

2004-2014,是改名后的中国传媒大学的第一个十年,而在校墙之外,这更是中国的传媒行业急速变化、推陈出新的十年。单看电视,十年间,央视的霸主地位衰落了,地方卫视的格局重新洗牌,一大批新节目、新团队、新主持、新品牌乃至新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的兴盛和移动终端的推广对传统的收视习惯进行了革命性的颠覆,人们有了微博、微信、微电影、APP,人们再也不用对着家里的电视机傻傻发呆听着电视里的人乏味说教而强颜欢笑了。这十年的行业变革之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许多人紧赶着步伐也追赶不上,这更是十年间大拆大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传媒大学所难以理解的。

这十年的传媒学子,也有幸赶上了这一时代浪潮,比起他们的前辈来说,央视体制的那种吸引力一去不复返,他们宁愿投身新的媒介平台,并以属于年轻人的敏锐和创造力,为其打开一片疆土。细细打量这几年的广院毕业生,就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搜狐热播青春大剧《匆匆那年》的导演05导演的姚婷婷;推出《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等火爆的互联网喜剧幕后导演万合天宜团队04新闻马骁、05戏美刘循子墨;创造了《失恋33天》等电影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成功案例的乐视影业宣传总监05戏文陈肃;建立独立财经全媒体平台、与高端商务人士对话的04新闻艾诚;当然还有2004年以实习生身份进入百度,如今已是百度最年轻副总裁的李明远……他们的成绩往往依托新媒体平台而产生,新媒体平台更为尊重他们的才华,更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自由、开放的空间,赋予他们全新的媒介思维,让他们成为有别于前辈的新一代传媒人。

而传媒大学呢?如果说其他学科领域里,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总能引领行业实践,那么至少中国最高传媒学府,已经很久没能够去引领、影响媒介实践了,反倒是媒介实践的步子太快,倒逼着学校不断调整着教学结构——不是我们研究什么,你们跟着做;而是你们已经做好了,还把我们的毕业生都重塑了,我们紧赶着追上。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播学院刚刚复校的时候,由于历史原因,加上电视是个新鲜玩意儿,许多老师的知识水平和学生差不多。在凤凰卫视《年轻的白杨——中国传媒大学60年纪实》片中,83级校友、印象系列导演王潮歌就表示,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自己有疑问:“老师是不是跟我共同成长的呢?”电视系资深教师朱羽君也坦言:“我们这一代的人都是边学习边教学。”92电视系毕业的梁冬更是直言:“别的行业学科,因为它有学术沉淀,所以老师和同学之间存在着一个知识的递差,老师总是比学生知道多一点点。但是在我们这个领域,电视行业里面呢,老师和学生知道的差不多。以至于在我们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知道自学是广播学院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这种情况在如今这新的十年又再度出现,毕业后的传媒学子发现,广院给予自己的不过是一个传媒后备人才的身份,外面的世界所囊括的新鲜知识远比在学校里学到的多得多。学校的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只能跟着实践后面发牢骚。学生在课堂里听到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观念,往往不是来自于老师,而是来自于老师请来做讲座的毕业不久的师哥、师姐。在新媒体浪潮冲击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知识差再次被缩小了,在很多情况下,问题不再是教了什么,而是谁教了谁。

传媒大学(我还是习惯称广院)已经六十岁了,按人的生命周期,这已经是一个足够老,该退休的年纪。在许多行业,这是资历深、底蕴厚的象征,但在日新月异的传媒领域,年纪大,或许并不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尤其是如果她的思想、观念、心态也与她的年齿一致陈旧,如何能去为传媒“扬帆”“领航”?

我们是从心底里祝福母校的,不是祝她长命百岁,而是祝她永远年轻。

我的微信自媒体平台“成长的文化站”已经开张了。关注之,您将收到不时推送的【对话】【温故】【见解】【看点】等文化娱乐图文。

    方法:

    1.搜索微信公众账号chengzhangcuc,加关注

    2.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关注

   一部话剧推动“四五事件”平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