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图书搜索谷歌百度数字出版新媒体出版业文化 |
分类: 图书搜索 |
《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6月刊,ISBN:1001-9316(核心期刊),P48页~P51页。
图书搜索的是与非
任殿顺
4月20日,百度图书搜索“千呼万唤终出来”,面向中文用户提供精确的图书信息查询服务。在此前的3月2日,谷歌也发布了图书搜索简体中文试用版,高调介入中文图书搜索领域。两大搜索巨头对中文图书搜索领域的争夺,不仅在互联网界引起轩然大波,也给相对平静的出版界带来不小的影响。
一、图书搜索的利处
1.图书搜索可谓“长尾理论”的演绎,可为出版社的图书提供全品种、永不打烊的“货架”,这会增加图书的销售机会,尤其是一些类别较为偏、专的图书。
2.改变读者传统的挑选图书的方式。一般来说,读者买书时一是按照书名、作者有针对性地购买,或是在书店随意翻阅后购买。而图书搜索则实现了全文检索,读者可以根据关键词来搜索图书,并可以在搜索结果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快捷方便地进行选择。同时,搜索引擎也会影响和引导读者的阅读。
3.搜索引擎本身庞大的用户群体,部分可能转化为图书潜在的消费群体。
4.图书搜索对于重要出版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
5.图书搜索将帮助中国出版、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互联网的跨域性,打破时空界限,对于近些年一直致力于“走出去”的中国书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出版社的顾忌
尽管搜索引擎商绞尽脑汁网络资源,出版社方面却并未表现出积极踊跃与搜索引擎商合作的态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网络时代复制的简易性,让出版社担心图书版权遭受侵犯。同时,虽然搜索提供商都强调“全文搜索”不是“全文阅读”,但出版社担心读者看了搜索出来的内容就不再购买图书。
2.尽管搜索提供商一再强调“对内容不感兴趣”,但其实际动作和举措表现出从技术提供商向内容提供商转型的态势,这对传统出版业、传统图书馆业造成巨大冲击。加上像GOOGLE、百度这些互联网企业强势的资源整合能力,造成了传统出版业的集体抵制。
3.目前图书搜索的盈利模式并不成熟,不能给出版社带来足够的利益刺激和利益驱动;而一旦其盈利模式成熟,可能会影响传统出版产业链的价值分配,甚至可能颠覆现有出版产业链和价值链。
4.传统出版社在传统出版链条中“活得不错”,而又没有将图书搜索看作是一种数字出版形式,缺乏应对数字转型的动力。
案例分析:
德国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团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有70多家的出版社,主要出版科技、医药等专业类图书和期刊。2004年11月,斯普林格正式与GOOGLE达成合作,将26,000余册图书提供给GOOGLE,实现了网上搜索。
笔者有幸从斯普林格相关负责人Paul Manning(Vice President, Books Springers)处获得宝贵的分析报告,并经其同意,对其中重要数据做简要分析并予以公布,希望对出版界研究图书搜索,应对数字转型能有积极的意义。
考虑到不同季节和月份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摘取同一年中间隔较远的两个月份进行分析。从表(五)我们可以看出,亚马逊网上书店、斯普林格出版社官方网站、巴诺书店是读者的前三种选择,这三者的比例大约占到所有购买选择的四分之三。
对读者购买行为的分析对于研究图书搜索的盈利模式、图书搜索产业链构成有着重大意义。以谷歌中文图书搜索为例,笔者在试用图书搜索时发现,在搜索页面中,除为用户提供部分图书内容外,还在系统中内置了购买选项,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直接点击进入当当网和卓越网进行相关图书的购买操作。就目前而言,中国单个出版社和出版商很少具备完善的网上服务能力,而读者搜索的主要目的是买书,搜索带来的流量会带动当当网和卓越网的销售,笔者了解到,目前当当网、卓越网和谷歌之间还没有利益分配关系。不过,二者是短期内谷歌图书搜索最大的受益者无可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