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是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

(2008-09-14 10:55:25)
标签:

中医

杂谈

健康

分类: 中医科普

2008年09月14日08:22  来源:《北京商报》

  这则新闻评论写的有意思,将中医比作五行山下的孙悟空,说明中医还是有些手段的,只不过现在还被山压着,那么谁来搬掉这座山呢?主管部门吗?有可能,但不会是现在。那是谁呢?唐僧、观音?显然都不是,还要靠中医人自己。那自己如何办呢?与现时潮流逆着干吗?显然不行,那又能怎么办呢?现时潮流是先要生存下来,提升自己的经济价格,破除人们心目中的“简、便、廉”的观念,适当引入价格机制,引导中医院回归,否则一切都是白搭。

  今后,中医医院的院名里将不得含有“疑难病”、“专治”、“专家”、“名医”、“祖传”或者暗示诊疗效果的字眼,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日前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给出的明确意见。

  近几年,拯救中医或者说规范中医似乎愈发成了个精细活——事儿碎且多。从叫停中医搁药店“坐堂”而后又宣布恢复,到推广小包装中草药以防配汤药师傅“手抓戥称”的没准头,再到现在要对医院院名里“疑难杂症”、“祖传名医”之类的来个大扫除。事儿做的不少,真能改变中医尴尬处境的却不多。

  这就好比孙悟空给压在五行山下,唐僧吭哧吭哧地爬到山顶想把佛祖那张镇山的帖子揭了,可到了山顶一看,脑袋嗡地一声:满山头白花花贴着条,全是些小广告,内容包括招聘、办证、租房、专治疑难杂症等等,这层层叠叠、杂七杂八的条子揭来揭去揭了一摞——确实改善观瞻了许多,可就是没找到、或者找到了也不去碰佛祖那张要命的“唵、嘛、呢、叭、咪、吽”。

  那么,为什么这些年我们总是热衷于做些零敲碎打揭小广告的活,对那张关键的帖子基本没碰?这要看那张镇山的帖子上写的是什么:和当前医疗体系赢利模式的大背景不合——于是乎中医说要受保护,实则备受冷落。

  记得前几天国务院审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就有人指出医改的核心所在:问题的关键是现在的医疗体系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药为本、以机器为本——医术医德不值钱,药品和器械才值钱,才是医疗体系巨额利润的源泉。在这种利益格局中,别说患者,就是医生也是昂贵药片和医疗器械的打工仔。医生改行卖药、卖医疗器材;开药不选对的只选贵的开;稍微头疼脑热就能让你把全身照来照去检查个遍——如是种种都不罕见。

  这么一来,别说大量庸医根本就不屑再望闻问切地“找麻烦”,巴不得直接变身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推销员——这时候还往往举着“疑难病”、“专治”、“祖传”之类的招牌,愈发淘空了人们对中医的信任感。就是那些有真本事的中医、在中医擅长的领域,也未必愿意把自家本领拿出来。

  有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中医院治疗骨折采用手术的只占15%至20%,其余全部为中医接骨。而今天,即使是在中医骨伤科基地,采用西医手术的也超过85%。原因很简单,按当前医疗收费标准,西医手术操作的费用是中医接骨的10倍。这么大利益落差,谁肯再去搞中医的临床钻研、谁肯再去继承中医的“祖传”、谁肯再去找出中医技术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法子来?不要说搁全社会来算,就是在中医院,用中药和中医手法的特色也在急剧变淡——几乎不用热衷取消中医的专家们把它赶下台。

  所以说,如果医改不把以药为本、以机器为本的利益格局彻底改一改,那中医永远会压在山下爬不出来。

 

 

(责任编辑:姜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