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林纾(琴南)是不是翻译家的争论

(2014-01-13 23:50:29)
标签:

翻译史

林纾是否翻译家

记录口译并编辑

组织翻译活动

文化

分类: 外语与翻译
 关于林纾(琴南)是不是翻译家的争论

阎纪辉 

    看了罗新璋《翻译论集》收录的郑振铎林琴南先生一文 [1],才知道这个不懂任何外语的林纾是如何翻译”那么多著作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但有点意思。举个不太恰当的比拟,貌似说,婚庆公司的司仪娶过N多个老婆 。司仪“组织”N个别人(新郎)娶老婆而不能说成司仪娶过N个老婆吧(司仪根本就不认识那么多“老婆”啊,咋可能娶过她们呢)。或者稍微恰当一点说,商务印书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上海译文出版社、外研社、上海外教社等的不会外语的编辑翻译了几百本书,差不多像这个吧。其实那只不过“编辑”了别人(译者)翻译的译著,总不能说是那些不会外语的编辑者自己翻译的译著吧?!

不会外语的某某编辑如果成就非凡,当然可称之为“编辑家”或其他“某某家”,但可能被称为“翻译家”吗?!不可能吧!可偏偏中国“翻译史”记载里面就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这就是清末民初的林纾(林琴南)。

石滴水(99931043)22:55:58 不是编辑,是执笔写的。其实,类似于把翻译动作分解,看出来原文,表达,写出来。

翻译老阎22:56:49 GoP(笑)

石滴水(99931043)22:56:50 其实要是想一想,本来翻译就是,看懂,再组织说出来。你仔细看看唐僧那种翻译方法。

翻译老阎 22:58:29 [石滴水:]不是编辑,是执笔写的【林纾是怎么“执笔写的”?根据什么写的呀,是根据别人译者翻译后说给林纾,林纾记录以后编辑的吧】。 其实,类似于把翻译动作分解,看出来原文【关键就在这一步林纾不会任何外语,他能看出[懂]“原文”(外文)吗???】,表达【是林纾听译者看原文翻译说出汉语 首先是别人译者看着外文原文)翻译—--以汉语口头“表达”(一种特殊口译)给林纾,林纾才做后期加工,再次以汉语“表达”的】,写出来【林纾根据别人口译的材料编辑写出来的。这样怎么能说是林纾翻译的呢!?】其实要是想一想,本来翻译就是看懂【关键问题就在这个“看懂”原文上---- 实际上是别人“看懂”(看外文小说口译)而不是林纾自己“看懂”原文的呀】【是林纾听了译者看懂原文说给他,他林纾】再组织说出来【其实是“写”--记录Ok?!】

可见,那是让别人(译者)看着外文书,口译说给林纾。林纾听人家(译者)译成的汉语,然后记录、编辑(砍枝加叶之类常常有--林先生组织的“翻译”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1])。他自己不会任何外语简单地说是他翻译的呢

石滴水(99931043) 23:00:09 那你还是想一想,搞明白,唐僧是怎么翻译的吧。唉。

翻译老阎 23:00:27 是林纾叫别的会外文的人看着外文翻译(一种特殊口译)给他听,他记录编辑发表的。

中国翻译史或从一开始就硬说成(冒充)林纾翻译的。后人至今没勇气纠正此说法。

翻译老阎 23:02:58 不管“唐僧是怎么翻译的”(因为我不了解那个)我只从郑振铎的文章看到林纾的翻译方法。那根本不是林翻译的!是林组织别人翻译的呀!

    据说林著作180[1][2],留下名字的合作(那些人才是译者)只有少数几个(较好的只见到魏易及王庆通[1][2]),绝大多数译者没有记录下来。大都不知道那些所谓的“林译”具体是谁译的。结果却只有翻译活动的组织者兼编辑获得了翻译家的称号。这实乃中国一段怪异的翻译史。笔者没有调查,不敢肯定说此类事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全世界绝无仅有林纾一个张冠李戴的“翻译家”头衔,但在中国,从所谓中国翻译史(甚或中国文学史谈到“翻译文学”)来看,中国绝无仅有的一个张冠李戴的“翻译家”头衔误给了林纾(林琴南)。而至今中国翻译史[新版《中国翻译年鉴》有待查阅]谈及此人一直还称其为“翻译”家,仍无勇气予以纠正。

    如果你听着自己出钱叫来与你合作的朋友(看着外文书给你翻译后)说出的汉语,你把听到的这些汉语记录下来(当然就与原书的外文根本无关了)润色一下,出版了。先不管书的版权页印不印原作者(那时候基本上从来不提原作者)而只写(留)下你的名字,你说那到底是你翻译的呢,还是你出钱给你看外文书用汉语出的那个人翻译的?难道不是仅仅记录、编辑,那又是什么呢?

    仅仅凭“是执笔写的”就一定能说是翻译吗?

    只能说:那是处于那个时代(清末民初)才会发生的那样的事情!现在的时代还可能发生那样的事情吗?!不可能吧!貌似你仅仅因为记录了别人(比如现在的“同传”替你翻译的)的国际会议上的发言、编辑成了书稿,就能说这书稿是你翻译的吗(且不论那“同传”是否与你计较著作版权)?后人如果就此事张冠李戴说你是翻译家”正确吗?!你受之无愧吗?!

当然,笔者并没有任何贬低林纾在译介外国文学方面的历史功劳的意图,仅仅觉得把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发生的特殊“事件”说成林纾自己翻译的 而称他为翻译家(头衔)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如此而已。
    请看郑振铎先生的说法:“一方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先生,因为他介绍了【用“介绍”这个词都有点不全面,根据史实,前面应该添加“合作”一词比较恰当】这许多重要的世界名著给我们,但一方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归于虚耗,因为在他所‘译’【‘译’的单引号系本博文作者翻译老阎所加,下同】的156种作品中,仅有六七十种是名著的(......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这大概不能十分归咎于林先生,因为他是不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与他合作的口译者之身上。”“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译者所误的:小说与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的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添进了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了与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 ... 原文的美与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又何必写上‘原著者莎士比亚’及‘原著者易卜生’呢?林先生大约是不大明白小说与戏剧的分别的--......但是口译者何以不告诉他呢? 这两个大错误,大约都是由于口译者不读文学史,及没有文学的常识所致的。......文学种类...不去管它,作者及作品之却又不朽的价值与否,足以介绍与否,他们也不去管它,他们【应该指那些口译者】只知道随意取得了一本书,读了一下【当然是口译者读的,不是林读的】,觉得‘此书情节很好’,于是便拿起来口说了【请注意‘读了’+‘口说’二词实为译者的一种翻译活动】一遍给林先生听,于是林先生便写了下来了【再请注意林先生听’‘写了’二词实为听音记录,根本与‘翻译’毫不相同,毫无关系】。他之所以会虚耗了三分之二的功力去‘译’无价值的作品,且会把戏剧译成了小说者,完全是这个原因。”“林先生的‘翻译’,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想,其过恐怕还在口译者身上......总之,林先生的‘翻译’殊受口译者之累。如果他得了几个好的合作者,则他的‘翻译’的成绩,恐怕决不止于现在之所得的,错误也必可减少许多。林先生自己说:‘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述,即有讹错,均出不知。’这是如何悲痛的一句话呀!”[1] [2]

-- 初稿于2013-12-16pm 23:27:22;修改于2014-8-31 23:20西安
  
参考文献:
  [1] 郑振铎,1924-11-11,林琴南先生,刊于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5一版,184-192.

[2] 郑振铎,1924-11-11,林琴南先生,刊于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9.8二版,246-25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