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是我的根,因为老家在这,所以对海淀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那里有我难忘的童年……
小时候,我住在中关村“四不要”礼堂旁边,“四不要”礼堂当时很有名,所有中关村的人看电影都到这个礼堂来。“四不要”礼堂的门前有两根水泥柱子,我记得有一次跟我哥玩捉迷藏,他爬到柱子上,我死活找不着,急了,嘴上就不停地喊“我看见你了,你出来吧!”,他却始终在柱子上坐着不动,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才哈哈大笑说:“我在这儿呢!”我仰头一看,真高,就喊到“危险!”现在,“四不要”礼堂已改成超级市场了,可笑吧,当年可是“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不要忘记无产阶级专政”……“四不要”的地方啊……
小学,我是在中关村一小上的,记得那时校门前有几棵榕树,当年榕树的清香和如画卷般的美,都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所以在这个博客上安我的家时,没忘记起名先冠上她“榕树下”,再叫“阿宝”。学骑自行车就是在这个小学操场里学会的,记得那是一个刚下完大雪的天气。现在自行车骑得非常溜可能跟雪地练车有关系。
现在的中关村一小已经精装修了,更可爱了。
中学,我是在响当当的人大附中上的,那时人大附中的中央是一个大花园,记得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曾带我们搬着椅子到花园中去学诗歌,我还记得有一次学得是《天净沙》,马致远写的.
枯藤老树昏鸦--改成“青藤绿树春花”,
小桥流水人家--改成“阳春白雪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改成“万里东风骏马”
夕阳西下--------改成“朝霞喷洒”
断肠人在天涯--改成“有志人在天涯”。
还一次上语文课,林老师教我们鲁迅的一篇课文,什么名字我忘了,就只记得他当时念课文的表情很像鲁迅当年的老师,戴着一付老眼镜,摇头晃脑地说:“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即金呢……千杯未醉哟!”甚是有趣。
海淀是一个小、中、老学生永远云集密度最大的区,坐公交月票有效的公共汽车,尤其是早晨,你可以看到车上总有学生在背英语单词、对数学答案、讨论老师讲课……让人时不时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我说的学生,可是从小到老哟。别的区我也去过,很少有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这方面可能西城尚属第二。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