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开口说比喻”——谈谈比喻在讲道和谈道中的作用

标签:
文化神学探讨实践神学讲道 |
分类: 神学探讨 |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即位之初,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致使“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家危在旦夕。其时,一位名为淳于髡(kūn)的智者站了出来,用极其巧妙的方式讽谏:“京城来了一只大鸟,落于大王的庭院。三年来,既不飞,也不鸣,不知这鸟到底是怎么回事?”齐威王听后,随口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不久,齐威王便整顿官场,收复失地,声威持续36年之久。
《旧约圣经》中,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大卫对乌利亚横刀夺爱之后,“耶和华差遣拿单去见大卫”,对他说:“在一座城里有两个人:一个是富户,一个是穷人。富户有许多牛群羊群;穷人除了所买来养活的一只小母羊羔之外,别无所有。羊羔在他家里和他儿女一同长大,吃他所吃的,喝他所喝的,睡在他怀中,在他看来如同女儿一样。有一客人来到这富户家里,富户舍不得从自己的牛群羊群中取一只预备给客人吃,却取了那穷人的羊羔,预备给客人吃。”在拿单的启发下,大卫幡然醒悟,认罪悔改,写下《诗篇》第51篇这篇著名的忏悔诗。
淳于髡和拿单所讲的故事,用《圣经》中的说法,叫做“比喻”。从以上两个故事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我们不难明白一个道理——善用比喻,是有效的劝人和责人之法,比直截了当的说理和批评要好很多。犹太社会的宗教领袖非常熟悉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十分看重比喻在宗教教导中的作用,先知、拉比、诗人,均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比喻,一位诗人写道:“我要开口说比喻,我要说出古时的谜语,是我们所听见、所知道的,也是我们的祖宗告诉我们的。我们不将这些事向他们的子孙隐瞒,要将耶和华的美德和他的能力,并他奇妙的作为,述说给后代听。”(诗78:2-4)
耶稣在世工作时,特别善于运用比喻,使徒马太在连续叙述耶稣所讲的七个比喻后指出:“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之后,又补充道:“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太13:34-35)使徒所引的这节经文,正是上文提到的《诗篇》。“四福音”中,记载了很多个耶稣在不同场合下针对不同人群所讲的比喻,特别是“符类福音”中,耶稣有三分之一的教导为比喻的形式。
作为基督徒,我们有一项众所周知的重要使命,就是传福音,而传福音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向听者背诵《圣经》或者信条,无论是牧师的讲道,还是弟兄姊妹的谈道,都应自如地运用比喻,以便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效果。尽管我们不见得非要像耶稣那样,“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但却不能不记得诗人和耶稣那样的传道原则——“我要开口说比喻”。被誉为“讲道王子”的司布真(C.
H.
Spurgeon)说:“道理是讲章结构的栋梁,但比喻是采光最佳的窗户。”没有比喻的讲道,就像没有窗户的房子,致使听者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没有比喻的谈道同样如此。
为什么如此强调比喻的作用?让我们一起来看它的价值:
第一,比喻能引起听者的兴趣:有一件不争的事实,就是很多人对基督的福音有抵触情绪。因此,假设我们在讲道或谈道时,一开始就宣讲教义,斥责罪恶,一定会引起听者的强烈反感,接下来的结果就是被他们拒之千里。相反,假若我们善用比喻,就可以让听者放松警惕,提起兴趣。我们可以想像,假如淳于髡和拿单一开始就直指自己老板的错谬,后果将是什么样子。戈登·菲(Gorden
Fee)和斯图尔特(Douglas
Stuart)合著的《圣经导读(上)——解经原则》中指出:“说得精确些,故事型的比喻可作唤起听者回应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喻本身就是信息。讲比喻的目的是要引起听众的注意,使他们停止自己的行动,或对耶稣及其事工有所回应。”①(Roy
B.
Zuck)也曾指出:“比喻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因为那是故事,可以立即引起听众的兴趣。当人们听到耶稣所讲的故事,全都是生活化的事物时,他们便立时与他一起投入故事的情节中。当他们急于知道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和结束时,便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②
第二,比喻能刺激听者的思维:当我们讲道或谈道时,倘若只是一味地说理,听者就有可能心不在焉、魂不守舍,而当我们运用比喻时,他们的思绪就有可能被比喻中的故事紧紧地抓住,他们会在故事情节的刺激下,不断思考并最终明白这个故事的意义。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就像一把两刃的利剑,可以在关键的时候,给并不设防的听者致命一击,迫使他们不得不自觉地“对号入座”,继而作出回应,正如格兰·奥斯邦(Grant
R.
Osborne)所言:“比喻将耶稣的全新世界异象,就是神的国,带到听众、读者面前,作出解释,并发出邀请。这些乃是‘演说事件’,不容许人保持中立;它们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对在耶稣里面的国度不得不产生互动,或是积极投入(可4:10-12‘跟随’耶稣的人),或是消极拒绝(‘外人’)。”③使徒马太在叙述完“凶恶佃户的比喻”之后,提到了这个比喻的效果:“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听见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着他们说的。他们想要捉拿他,只是怕众人,因为众人以他为先知。”(太21:45-46)
第三,比喻能加深听者的印象:我们在讲台上讲道时,或者在私下里谈道时,倘若满口神学术语,哪怕听者再有兴趣,也只能望洋兴叹,因为没有哪一个人的思维可以将你讲的话全部熟记于心。然而,比喻却不是这样,它可以让听者终生难忘,华理克(Rick
Warren)在《直奔标竿》中指出:“在牧师的讲道大纲早已经被遗忘时,人们还会记得信息里的故事。”④诚然如此!
比喻如此重要,我们怎能等闲视之?然而,善用比喻却不是一日之功,因为运用比喻不能信口开河,必须做到严谨、庄重、准确。因此,我们需要在平日里注重对比喻的收集、整理和思考。斯托得(John
R. W.
Stott)指出:“最有效的例证可能选自历史、自传、时事或我们亲身经验的轶事。因为这些例证帮助我们把《圣经》的真理置于历史、世界和个人极其宽广的环境之中。因此,每一位传道人都要不断地寻找例证,他的眼睛观察力敏锐,耳朵时时竖起。”之后,他又补充道:“这并不是说我们读书或听人谈话唯一的动机是要收集讲道的资料而已。”⑤
注释:
① [加]戈登·菲(Gorden Fee)、[美]斯图尔特(Douglas
Stuart):《圣经导读(上)——解经原则》,魏启源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26页。
② [美]苏克(Roy B.
Zuck):《基础解经法》,杨长慧译,香港:宣道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第243页。
③ [美]格兰·奥斯邦(Grant R.
Osborne):《基督教释经学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10月,第322-323页。
④ [美]华理克(Rick
Warren):《直奔标竿》,杨高俐理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10月,第184页。
⑤ [英]斯托得(John R. W.
Stott):《当代讲道艺术》,魏启源等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年12月,第229页。
2012年5月9日深夜于养心斋
前一篇:父亲也有不怕花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