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归”顺利返轨

标签:
美国中国北京海归育儿 |
分类: 育女心经 |
(5月31日讯:“小海归”昨日在学校扭了脚,微肿,在家静养几日……)
我们一家三口在美国度过了两年七个月的日日夜夜,终于带着对旧乡故里的殷殷期盼,怀着对亲朋好友的深深思念、揣着对重新适应生活的惶惶不安,踏上了归途。一晃,回国已经半个月了,一直忙于整理屋子、采购必需品、办理一些必要的手续、赶赴一些热烈的饭局,被琐事缠着、推着,却没有时间坐下来书写文字。
眼看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还是先挤出点时间盘点一下孩子回国后的情况,毕竟“留洋”生活画上了休止符,小“海归”在学习、生活上如何重新与国内接轨,思想观念上如何真正找到内心深处的归属感,是我们所担忧的问题,相信也有着同样经历的家长与孩子同样关注的问题。
首先是心理上“辞新迎旧”。孩子毕竟是孩子,容易被环境左右,一方面可以用极快的速度容易融入新环境,另一方面却又会对旧环境依依不舍。这次回国,女儿也面临这样的情感纠结,一边是朝夕相处了近三年的美国小伙伴,很舍不得别离;另一边是情深意切的旧时小学友,非常迫切地想“重续前缘”。回国前的一些日子,她会时不时地发出感叹:“要是把北京那个班的小朋友们都办来美国就好了,新旧朋友都能在一起了……”
面对女儿这样的纠结,我们只能抱之以理解的微笑,与她一起感叹与幻想,并在离美前最大限度地放宽她“交友”的频率与时长。于是,几乎每天她都有“社交活动”,好些同学家长特意在自己家为她开了欢送会,后来的照片显示,欢送会很隆重、环境布置很用心。就这样,她在友好的情谊包围下,度过了与美国小朋友相处的最后时光。美国舞蹈学院的老师一向也很喜欢她,听说她要回国,特地自费为她开了欢送会,据说有点心吃,有重感情的小伙伴已经泪光闪闪……
归途时,我们选择从韩国转机,这样可以在那逗留两三日,算是简单观光外加休整。按规定,我们享受了头等舱的优待,她像个小公主一样被韩国空姐照顾着,自己面前一个小电视,可以调出儿童节目,也可以玩游戏,这种享受,让她暂时忘记了离开美国小朋友的伤感。
可是,当飞机在首尔降落,我们到了预订的宾馆,刚刚安顿下来,她便像是感觉到了祖国的心跳、听到了北京小朋友的呼唤,回国的心情明显迫切,竟然催促爸爸改机票,当日就要回国。这哪行啊?!我们耐心地劝解她,说再过两天就可以见到小朋友了,不用着急。我们走马观花地游览了首尔,顺便调整一下时差,并按原计划于17日晚抵达北京。
离家越来越近,她也越来越精神,首先就想见到原来一起拼车上学的小伙伴,这个小伙伴就住在我们楼里,她选择先去她家,然后再回家。可是,几分钟后她神情落寞地回来了,说没见到小伙伴,屋里传来的是个“小男孩”的声音,是不是她家搬家了?我不相信,我跟孩子妈一直有联系,没听说她家搬家啊。后来证实发出那个声音的人就是她的小伙伴,近三年不见,隔着门听音,已经“不识君”了,哈哈,两家人都被这件事笑坏了!
与班上同学相见,是上学后的事了,下面会交待。
其次是生活上“重蹈覆辙”。北京是女儿出生与生长的地方,除去祖籍以外,这里应该也算是她的“根”了。但孩子的记忆是很奇妙的,有些发生在很小时候的小事她能记得很清楚,有些大事却会没有印象。比如自己的家,因为这几年习惯了美国那个公寓,刚回北京后的几天,出电梯后总是拐错方向,自己家住在哪侧,似乎早已跟她无关,没有印象。被我们笑过几回后,她强逼自己记住方向,后来不再闹笑话了。
吃喝比较容易适应,毕竟在美国期间,每天晚上都吃我烧的地道的中餐。
重要的是适应北京的车水马龙与人来人往。这几年我们是生活在华盛顿周边,人少,车也不挤,很安宁。步行过马路时,都会得到过往车辆的“注目”和“礼让”,女儿曾戏言:“妈妈,咱俩过马路时像是皇后跟公主,车辆都让着我们。”回国后情况可不是这样,所有的车与人都像去赶赴一场不能迟到的盛宴,有空就钻,有缝就挤,常有路口像是拧在一起的麻绳,费半天劲才能解开,行人过马路时车辆不仅不让,甚至还会按喇叭催促,很是让人心慌。我们跟女儿说:无论是跟大人一起走,还是独自外出,一定注意安全、注意避让车辆……经过几次这样的场面后,她已经比较适应,每到路口都会先驻足,再“东张西望”,然后“见机行事”,快速通过。
最让人烦恼的,莫过于接送孩子上下学了。在美国时有校车,往返于社区与学校之间,省去家长接送的麻烦。回国后,又得加入私家车接送的行列,真是苦不堪言。学校门口是不能停车的,只能在车经过时稍停片刻,让孩子上下。送时没问题,有志愿者老师及家长在路边引导;接时就麻烦大了,按要求需要家长去校门路守候、接孩子,那就必须停车,这就有了矛盾。而且接的点不一样,有的3点20接,有的5点接,不同的时间点,接的门口还不一样。我们依旧与邻居拼车接送,好在邻居家有个帮忙的亲戚,可以在孩子放学前到校门口等候,接上孩子后在路边等我们开去接她们的车。但就算下午5点再接孩子,家长需要在4点多就从单位出来,哪家单位这么早就下班呢?这又是矛盾,几个大人正苦恼中……听说有的孩子从5年级开始就自己乘坐公交车上下学,但我们家这里似乎没有一趟就到学校的直达公交,总之很麻烦,仍在观望与琢磨中。周四,一向胆小又不爱开车的我,被逼无奈,也冲进车流,成功地接回了孩子……
接下来是学习上“陀螺又转”。曾有人形容国内的孩子像个陀螺,每天被繁重的学业及各种补习班牵扯着,不停地转动着。女儿在美期间总体来说学习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国内带去的课本也在愉快的氛围中慢慢地消化着。但回国前一阵,心散了,国内课本的学习放松了,最近几单元的语文和数学几乎没怎么学。听说“海归”的孩子重返学校时需要经过一次笔试,我们心里很“打鼓”,怕她脱离正规军太久,没有规矩成不了方圆,如果通不过考试,那岂不要“蹲级”?
正当我们为到底需要什么手续而发愁时,女儿北京学校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重又出现在我的博客里,这可乐坏我了。其实,我们跟这位可爱的老师素未谋面,连女儿也没见过她,因为她是在女儿来美后一年才去这个班当班主任的。博客方便了我们的联系,看到她露面,我赶紧跟过去,询问有关事宜,让我感动的是,不到半小时她就给了我答复,而且起头便是“亲爱的咏梅”,然后说已问过有关人员,只需在上学前一两天带孩子去学校找校长及主任就可以了,而且在结尾处特别留言欢迎并期待小朋友归队。很温暖很贴心,我们的惶恐不安烟消云散。
回家后的第二天,刚开通网线,我又收到班主任的纸条,问我们是不是回国了,说有本校的学生在小区看到我家女儿了,全班同学都很激动,盼望着孩子重返学校和班级,并让我告诉她手机号,立即加入她“飞信”系统。这又让我们很感动——素未谋面的老师,能对我们做到这样主动与热情,真是难能可贵呢!
第三天(上上周四),我们带着孩子去了学校,见到了主管校长及主任。校长问孩子:“出去那么久,还能跟上班吗?”我家女儿太实诚,马上回答:“可能跟不上了。”校长笑了:“按照你的年龄,我让你蹲一级也不太合适吧?”我赶紧解释,她跟班应该没问题,课本带去了,好歹也学着呢,只是可能没有国内孩子学得扎实,学得深和广。校长表示同意,让我们先倒倒时差。第二天学校有关老师碰个头,看看是否需要让她做一下最近的单元测验卷,如果不需要,就下周一直接进班上课。主任帮我们找齐了这学期的课本,万事俱备了。
我又斗胆向这位慈祥的主任提出了不情之请:能不能让孩子现在就进班与同学们见一面,主任倒是爽快地答应了,并马上带着她去了教室。因为学校规定家长不能在上课期间进入教室区,我便等在接待室。这时,我收到班主任的问候短信,回复她孩子已由主任带去教室,她回复马上也过去。
后来听女儿说,到教室门外时,数学课还有两分钟结束,有同学看见她站在外面,一眼认出来了,大叫一声:“某某来了!”全班炸开了锅,数学老师理解并宽容地说:“好吧,提前下课。”孩子们一下子涌了出来,围着我家小朋友,有笑的,有问的,有开玩笑的,有啥也不干只是看着的,热闹极了,小朋友间的友谊,真是非常之纯呐。
第二天接到校长电话,说不用特意去学校考试,周一去学校后,别的孩子上美术课时,让她再去做单元测验的卷子。
按以往的惯例,周一是学校升旗的日子,女儿没忘记让我找她的校服。校服找到了,可是穿着显得太小了,勉强能穿上,就这么着吧,总胜于无。第一天返校很顺利,因各种原因(其中就有没忘记穿校服的事)被老师和中队干部“特别表扬”了数次。
下午放学后,孩子还没到家,那位可爱的班主任电话已打来了,跟我沟通我女儿这一天的表现,说让她做了最近两个单元的试卷,看来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好,但答题不规范,一些基本东西不掌握,总体来说,跟班学习没问题,只需将落下的功课补上。我问是否需要在校外给她请个家教,老师善意地笑了:“暂时不用吧,您就自己给她补补,不行再找人。”呵呵,我又领了任务,却怕教不好,第二天就冲到书店,买来课本全解,先备课,晚上给女儿补最近落下的课文,效果不错,女儿自己也说受益匪浅,嘿嘿,首战告捷,继续加油……
数学老师也跟我们素未谋面,我家孩子返校第二天就参加了班上正常的随堂考,成绩不理想,下午放学后老师主动给她补了补课,还给她留下了手机号,让有问题就打电话问。我正好用这个号与老师联系上,老师说她很聪明,一点就透,但毕竟离开学校那么长时间,有些东西还得补补,比如口算等基本功,推荐我们给她买这方面的小册子。我们诚惶诚恐,立刻照办。
其它课程就不多说了。一周下来,女儿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各门课的学习,感觉又找回来了,就像是找到了那条轨道,接下来就是沿着轨道追赶大部队的进程了,但愿这个过程不会太长。
最后,不能忽略她的业余生活。钢琴不能丢掉,这跟考级无关,她只考过中央院的一级,后来我就主动跟老师商量,不再准备考级,除非学到一定程度,跳着考一两个级。但乐器这东西不能丢,丢下就再难捡起来了。这周末开始落实这事,本着就近原则,通过网络在我们居住的小区为她找了老师,并通过这位老师找到一位调琴师,约好下周二来调琴。这架琴已有两年多没动了,不用弹也知道,音肯定不在调上了。
游泳也是她的最爱。钢琴事搞定后,立刻去小区俱乐部办年,让她有空就去游。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多余的体力不消耗掉,不是长脂肪,就是长傻气、长脾气。
围绕“择校”而进行的各种证书类学习与应试已经启动,容我稍后另行撰文细说。
娃爸因工作需要,回家第二天就去单位上班了。为了这个家,为了女儿,我向单位报到时,顺便想请两天假安顿一下,没想到单位领导特别通融,让我索性过完这个月再上班,让我感激涕零。
家算是安顿好了,女儿也算是基本上与国内接上轨了。过完“六一”,我去上班……
感谢朋友们对我们的关注与支持!祝大家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