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瓶子”与育儿

标签:
育儿家长动机引导勤俭持家人情世故 |
分类: 育女心经 |
前几天收到一张纸条,它来自一个陌生的博客。发纸条的是一位孩儿妈,说是请“咏梅老师”去她博客看看孩子的作文,里面有个疑问请我给“解答”一下。一向比较热心于育儿的我,二话没说,马上就“冲”了过去。
孩子的作文写得很好,叙事很清楚,心思表露得也很明确。很赞叹!但文章反映出的问题却是让我驻足的真正原因。
事件回放:
孩子记录的是自己一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她与妈妈在街头行走时,喝完了一瓶水,正要往旁边的垃圾箱里扔空瓶子,妈妈却建议她把瓶子给对面收废品的人。孩子欣然同意,结果拿到了对方付的一毛钱,而且被妈妈允许“占为已有”。孩子很兴奋,又催妈妈赶紧喝完,然后如法炮制,将这个空瓶子给了另一个收废品的老爷爷,这回却没有如预料的那样再得一毛钱,等了半天,老爷爷才说了一句夸奖孩子漂亮的话。为此,孩子闷闷不乐,妈妈随后弥补式的选择题也没使她的心情“阴转晴”。
回放完毕。
应孩子妈的要求,我试着给这道“育儿难题”一个解答,但限于评论里的篇幅问题,只蜻蜓点水般地写了一段。这位妈妈很重视,把评论搬上去“示众”了。我允她再好好写篇文章,看能不能把问题再说得开一点,但真要动笔时却又有点含糊,不知从何说起。
还是从这个“空瓶子”说起吧。一个空瓶子,对寻常人家也许并不算什么,处置方法不外乎这么两种:一是丢弃,入垃圾箱;二是收集并回收。
妈妈阻止了女儿随手丢弃,那么就剩下“回收”这一选择了。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如果是拿一堆空瓶子去商业性很明确的回收站,就不会发生任何动机上的困惑。但这对母女面临的境况是:手里只有一个空瓶子,对方是有双重身份的人(一是收废品的“二道贩子”,二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个体)。因此困惑就来了:到底想让孩子卖了它挣钱?还是送给收废品的个体户?前者是纯商业行为,后者则是典型的善举。
虽然这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但一些美德还是需要推崇的。话说回来,君子爱财,且取之有道,也是无可厚非的。当孩子还没有多少社会阅历,又没有多少行为能力的时候,家长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最好在行动之前就给孩子说清楚此举的目的,尽量减少孩子行为的盲目性和对结果不成熟的预期。
具体地说,“用自己的劳动挣钱”与“向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是两个概念,也是两种行为,都是对孩子成长很有意义的事,但要想同时取得效果,恐怕很难,家长必须做一个“二选一”的解答。
如果家长在引导孩子时在指向上不明确,就会导致孩子的理解发生偏差,收瓶子的一方接得到的信息也会很模糊——孩子这是“卖”瓶子还是要“送”瓶子?因此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反应,当然会使孩子更疑惑。
有了明确的行为动机,行动时才会有合适的应对方案,也才有相应的心理预期。
*
如果家长只是让她去“送”瓶子,那么得到的“一毛钱”就是“额外的”惊喜,亦或孩子还会推辞,成就一个纯粹的善举,反而更会让家长及路人称赞和欣慰。而此后“老爷爷”的一句夸奖也会足以让她快乐一整天。所谓期望越高失望就可能越大。
*
如果家长真想让孩子学会“勤俭持家”,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开展这样的活动,把类似物件收集起来,最后直接卖给回收站。那么,就把这个空瓶子带回家好了。
*
如果是临时起意,只想把这一个空瓶子卖掉,那么,就让孩子理直气壮地与对方讨价还价,给对方一个明确的信息:这就是“买卖”,不是“人情”。如果对方不给这个一毛钱,咱们的瓶子就一定不交!
孩子还小,内心比较脆弱,独立行为能力欠缺,更谈不上社会阅历,只能在家长等有经验的人指导下才能行事。孩子对于结果的预期也只是靠对比很有限的以往类似经验,一旦结果与预期产生偏差,很容易表现出不解和失落。所以家长最好在引导孩子行为时给予明确的导向,可在上面三种方案中作出明确的选择。
当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或许也是造成孩子困扰的因素之一——如果“老爷爷”也像前面那位叔叔一样,只认交易,不领情分,那也就不会让孩子失望了。
话说到这,似乎可以打住了,但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我们说,如果家长初始引导时比较率性和随意,是比较容易导致孩子行动“碰壁”的,不过话说回来,也许这种结果又恰恰会“歪打正着”——可以给孩子一次“挫折教育”,学会接受与其预期有偏差甚至是相左的结果,内心承受力或许可以因此而增强。
令人感叹的是,至今孩子仍对此问题耿耿于怀,孩子家长也因此而纠结,正说明“育儿”真不是件小事,稍有大意,负面影响就会产生,且弥留很长时间。
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
附上这个孩子的作文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阅:一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