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找年”

标签:
春节美国中国传统元素年育儿 |
分类: 育女心经 |
最近听到这么种说法:“过年,其实就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虽然话说得有点大,但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平时都尽想着如何与国际接轨了,只有在传统春节来临时,才能闻到一些传统文化的气息。
昨天有博友留言时问我:“在美国过年吗?”我说:“过的过的,一定写个文向你汇报。”
就在几天前,有人在圈内留言时问:“各位在等年,还是在赶年?”我当时不加思索地回复:“找年。”
是啊,这可能是我们在美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与往年一样,这里肯定没有国内的过年气氛,如果自己不主动去找一些年的元素,“年”肯定不会翩然而至。现在就把我们“找年”经过盘点一下。
元素一:对联。传说,“年”是一种在农历新年开始时出现的怪兽,但它也有怕的东西,那就是“红色”,因此人们想出一种“辟邪”妙招——年三十晚上在自家门上贴上红色“对联”,以此把“年”挡在门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兴家和。
前两年我们都没贴这个,今年家人托来美探亲的朋友捎了一幅对联,还有一些“福”字等“贴贴”,总算圆了我们在美国的“对联”梦。也不管老美让不让贴,北京时间年三十凌晨一到,我就亲手把它们都请上了家门和墙上了。
大门(拍得时候怕人看见,一紧张,角度没找好,歪了。似乎有地震的感觉,哈哈):
两间卧室门上也贴上了吉祥符:
卫生间门上也没放过:
墙上也热闹起来:
元素二:鲜花。过年时大多数家庭都会买上一些鲜花或“绿植”,今年这活归我了。正好前些日子家里有一篮鲜花的插花,到年三十这天,玫瑰、百合都凋谢了,只有康乃馨还好好的。我把凋谢的花都请了出门,留下还“健在”的那些,但看上去还是有点“萎靡不振”,便于年三十这天下午,亲自去商店买来几束鲜花,回家后又亲自插上,才找到一些感觉。
残花败叶:
新买来的玫瑰,一打,.$12.99。
新买的郁金香,10朵一束,两束,$12.
插花完毕(剩下一些放在女儿屋内的花瓶里了):
元素三:汤圆饺子。春节吃汤圆与饺子,大概是取谐音求吉祥的意思。汤圆做起来太费事,也不太喜欢吃,就在中国店买了几包。而饺子肯定是要亲手包的,因为平时就常包,所以不算个事。上周末,就把饺子包好了,两种馅。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的饺子,女儿也“上手”了,以前她是帮忙擀饺皮,六、七岁时就会了,今年她突发奇想,要帮我剁馅儿,我想了想,同意了。她很激动,以前可从来没拿过菜刀啊,幸亏家里有把比较轻巧的菜刀,正好给她派上用场。个子还是小了点,站在老美的灶台前,有点不“给力”,于是把家中的高脚椅搬进了厨房,坐下后高矮刚好。我简单告诉她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她就开始干活了。木耳和粉丝都是她剁成末嘀。后来还要剁大白菜,让我否了,那东西水淋淋的,更得把“工作台”弄得更乱了。
当时的工作状态没拍照,只有冻在冰箱里的饺子,拿出来拍一下:
买来的汤圆:
元素四:春晚。春晚是年三十晚上必看的节目,我们这里也可以从电视频道里同步观看,完全可以感受国内的团圆喜庆的节日气氛。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也有那份激动。
因为这里不放假,所以现场直播,娃与她爸看了一个半小时就各自出门上学、上班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在家欣赏节目。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冯巩小品“还钱”,小品的背景——中央电视塔和世纪坛,太亲切了,我家就在那附近,似乎看见我家那栋楼了……这不是成心让我想家嘛!这节目,真是的!
(来自网络截图)
元素五:年夜饭。年夜饭是家家团圆的象征。美东时间年三十晚,家里跟平时一样,只是我们一家三口。所以做饭也跟平时没啥两样。晚上娃与她爸回来后,调出春晚,一起欣赏。我这个家庭煮妇开始做年夜饭,主要做了四个菜(辣子鸡、炒虾仁、炒藕、炒荷兰豆),又做一个西红柿鸡蛋汤。喝点啤酒和可乐,还真有点团圆饭的意思。
年夜饭(汤还没做好时拍的):
明晚有客人来,共10个左右,我这煮妇又得露一手了,呵呵。也许到时节日气氛更浓了。
在美“找年”,其实就是找浓浓的中国味,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深深思乡情。
此文已参加“2011年春节博文征集”,请朋友们帮忙投票,谢谢!
前一篇:学过英语为何不能开口说?
后一篇:东海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