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和构建

标签:
文学诗歌创作评论杂谈 |
分类: 雅品诗话 |
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和构建
——品读佳卉的诗《黄河岸边》
进入佳卉萋萋的博客园地,总觉得有种灵动的清香扑面而来。她的博文几乎是清一色的现代诗歌,一些诗经式的小诗又折射出她良好的古文诗词底蕴和功力。读她的诗,心底的一根弦会被一遍一遍地轻轻弹拨。她的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常见巧妙的构思,篇幅不长,却韵含深远,似不事张扬的小可人儿,微微开启着朱唇,轻轻吐出一些心事,然后,砸地有声。
最让人叹服的是,她常常在不动声色的状物描写中,表达着内心丰厚的思想和悸动。我想,这要归功于她对“意象”的选择和恰如其分的表达。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指内在的抽象心思,“象”是指外在的具体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
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需要借助于某个特定具象,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营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读者阅读时才能在这个艺术天地里进行二次创作(审美过程),还原诗人所见所感,获得内心的共鸣和审美愉悦。
由此看来,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是诗歌创作的关键和基础。准确而独特的意象,可以引导读者更便捷更顺畅地进入诗人所营造的艺术天地,更深入地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选一首佳卉的诗,看看她是怎样巧妙地选择意象,又是怎样细致地描画这个意象,并将自己的情绪轻松地捉进诗句,把自己的某种体验巧妙地收入诗中,然后再看看这些诗句是怎样把我们感动。
《黄河岸边》
一蓬整装待发的蒲公英
在这个仍有暖意的秋日下午
静静地,望着不远处的黄河
黄河上的浮桥
已将许多日子
从东岸渡到了西岸
河边的小野花
还有着明媚的脸颜
只是芦苇们
早已把霜白送上了发梢
河水里仍有人在捕鱼
在讨生活
在这脉黄河人世世代代生活过的水边
我站了很久
抽出在水中已有凉意的双手
我知道
我一滴水也抓不住
我们说,诗人的创作灵感,或是源于沉淀已久某个情绪,或是突如其来的某件事、某个场景给了诗人特别而深刻的心灵体验。我们读到诗时便会产生感动和共鸣,继而在感动与共鸣中完成欣赏诗歌的审美过程。
据佳卉自己说,这首诗缘于她在黄河岸边独坐时产生的思绪,可以说是“触景生情”。但可以看出,这种情愫未必仅仅是当时的冲动,好多思考与想法似已在作者内心有过积淀,而“此情此景”只是触发这些情绪走向浓烈和渐渐明晰的“药引子”,诗人必须准确而恰当地选择“此情此景”中最能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东西,才能达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目的,才能不着痕迹、不露声色。
这首诗的题目叫“黄河岸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任何一个华夏子孙站在她的身旁,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一种子女对母亲的依恋。描写黄河的诗不少,其中不乏大气磅礴的力作。佳卉却独辟蹊径,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以不多的笔墨,勾画出黄河的特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她选择了黄河岸边比较典型却又不太起眼的事物作为意象来描述,而且营造意象的手法有变换,不单一,给人以灵动丰润之感。
“蒲公英”作为诗里出现的第一个意象,被拟人了。“一蓬整装待发的蒲公英”本身就有着特别的寓意,它们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孩童么?就要向着远方放飞自己的梦想,就要走向自己既定的彼岸,追寻、追寻一缕暖阳,然后,把希望的种子撒在这片土地的角角落落……诗人以它开篇,有着积极而乐观的态度。后面的两句,诗人在不经意间营造了一个难得安静的氛围,借以抒发自己“在这个仍有暖意的秋日下午”,“偷得半日闲”的舒适之感。正是有了这样的闲适,诗人才得以从容地、近距离地观察黄河,慢慢体会黄河的美和黄河的心境。
“河边的小野花”和“芦苇”同样也被拟人,但放在一起,有着“比对”的作用。用它们分别指代“年轻”与“年老”的生命特征,寓意不言自明——生命短暂、时光易逝。小野花正扬起明媚的脸颊,是因了夜露的滋养吗?还是因为刚刚露头的朝阳?而芦苇们,发梢真的已添白霜,韶华已逝,青春不再。黄河就是这样,养育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生命,直到他们渐渐老去。
“黄河上的浮桥”被当成一种象征,摆渡了两岸生活的变迁——“将许多日子/从东岸渡到了西岸”。这种象征写法,首先是形象的写真——日子在黄河两岸不停歇地流过、流过。其次又是一种别样的写意——眼前的实景被赋予了社会生活的特征,诗意走向深入,却又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河水里仍有人在捕鱼”,又是一个意象,这次是完全的写实,直接描写诗人看到的实景,为后面的感慨作了坚实的铺垫——他们“在讨生活”。直到数千年之后,母亲河仍以这种原始的方式养育着人类,而现代生活再怎么变换,也不过是对过去的一种继承或者沿袭:一类生命总是要由另一类生命来维持生存。
最后一个意象,是全诗的灵魂,也算是“诗眼”,诗歌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体现,诗人的情绪也在这里被推向高潮。
“抽出在水中已有凉意的双手/我知道/我一滴水也抓不住”,仅从表面意思来看,读者看到,诗人把双手放入河水里,抽出时,却无法握住一滴水,这是真实而合理的现象,而这种客观上的真实,却会给人带来一种无奈的情绪,读者不由再次审视这条河,这不是一般的河,而是孕育了古老、悠长而深厚无比的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文化之深之广,无论我们如何“染指”,最终又能掌握几何?然而,我们却总有那种冲动——虽然握不住一滴水,但仍要将手伸进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华夏文明的温度与走向。
这样的构思真的很巧妙,会让读者怦然心动,然后为诗人的独具匠心而拍案叫绝。
回头再看全诗,并没有多少情绪饱满的过溢之辞,也没有多少“通感运用”等诗歌创作技巧,基本上是“白描”式的状物描写,诗人只是将感动过她的一幕幕场景,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形成一个个独立而又关联的意象,读者便在这样的描述中安静了,但思绪却会飞出去很远很远……
读者会与她一起沉浸在黄河岸边,沉浸在那一脉汩汩流淌的母亲河的温情中……
感谢佳卉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和内心感动。祝佳卉创作顺利,佳作连连。
佳卉的新浪博客链接:
原作者佳卉在本文后的感言:
佳卉萋萋2010-12-26 12:30:53
咏梅周末好!你精彩的评论让这首诗从一个灰头土脸的灰姑娘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公主!咏梅,其实在写这首诗时,我基本上凭的是直觉!当时已从黄河回来两天了。我老家离黄河只有几十里的路程,但因种种琐事缠身我却很少去,这一次是心血来潮,但距上一次去黄河也已经十几年了。站在黄河岸边确实是心潮起伏!站在浮桥上,我害怕地闭上了眼睛。下了浮桥,我一步一步踩着湿漉漉的河滩,小心翼翼地,一寸一寸地走向黄河水,最后把手放到了冰凉的河水里,作为一个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孩子,我当时真的是五味杂陈!河里还有捕鱼的人,当时天已经很冷了,他们都穿着那种皮裤子!我在黄河岸边呆了很久,看着那些黄土一样的黄河人,他们勤劳、善良、质朴、坚韧、任劳任怨却依然贫穷!一朵展开笑脸的小野花,一蓬已结籽的蒲公英,还有那些怀着诗经情结的芦苇,它们离我这样近。当时,我想了很多,想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想我们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想我自己,天地间的一粒微尘,我能留下些什么,又能带走些什么......真是思绪万千,一时难以理清!黄河实在是太博大悠远了,纵千言万语也难以尽述!咏梅,谢谢你精彩的评论!祝福永远!呵呵~~快乐每一天!
博主回复:2010-12-26 12:34:17
佳卉,谢谢你的感言,我又一次被你感动,泪水已在眼里蓄积。
你的这番感言是对我这篇拙文很好的补充,我把它搬上去,给大家看看。
佳卉,也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