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止少儿留美“后遗症”

(2010-06-07 04:11:37)
标签:

教育

美国

少儿

留学

后遗症

杂谈

分类: 育女心经
防止少儿留美“后遗症” 少儿首页(无系统通知)
写在前面的话: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从来都不是个“崇洋”的人,更不“媚外”。我之所以写了好多介绍美国教育、教学及文化的博文,只是想把看到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告诉大家,希望国内的教育、教学能取他山之石攻已之玉,同时也想让国内许多望子成龙却没机会出国的家长多一扇“看世界”的窗口。至于美国的丑陋,我是不屑去说的,它不是我的国家,我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去关注和在乎它的发展瓶颈。
现在出国机会多了,跟随家长留学国外的孩子也不少,我不想评价这种现象的优劣,凡事有利必有弊,孩子年幼,因惯性带上点留美“后遗症”,那是正常的,防患于未然是正道,防病胜于治病,莫等病出来再找药方,那就太迟了。
 
 
昨天收到一个非同一般的评论:
[匿名]新浪网友 2010-06-05 23:21:13 [删除] [举报]
我是7楼的, 推荐一篇文章给你,呵呵
我由衷地感谢这位朋友。与我素未谋面,却能如此关注我的文章,并对我女儿的前途表示关切,真的很让我感动,谢谢你!
我打开这个链接,看到的是“新浪尚品”版面一篇摘自“南方周末”的文章——留美幼童“后遗症”,我仔细地读了两遍,两位小主人公曾留学美国,回国后的情况让人担忧。 
中国女孩小雨和美国同学一起在伯克利镇的市政广场上表演街舞写作文时,老师要求写“一个熟悉的人”,Poncho写了自己的表哥,带上了他的“一些烂事儿”,理所当然地被打回来重写,“要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质。”老师说。
美国老师讲授历史,留了一篇作文:你认为哥伦布是好人还是坏人?请写出理由。

Pomcho写的是“坏人”。理由是:他把自由人变成了奴隶,还把美洲“搞得乱七八糟”。老师给她打了一个A。

全班28个同学只有两个认为哥伦布是好人,其中一个来自西班牙。他的理由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老师同样也打了一个A

(上图为小雨和美国同学表演街舞)

我女儿跟这两位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留美经历(时间都是两年左右),不同的是,女儿至今还在此经历中乐此不疲,还没到回国的那一步。恐怕许多朋友也在为她担心——这两位幼童回国后的情况会不会成为我女儿的明天?

其实刚来这儿半年,这个问题就已经浮现。那时她的英文还不是很好,许多东西听不明白、表达不清,都说小孩子适应快,但她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当别人问她想不想回国时,她居然毫不犹豫地答“不!”。
我的担心从此开始,不管她愿意不愿意,我们不久就会回国,她还得回到原来的学习环境中去,如何重新适应确实是个问题。今天再细想此事,庆幸的是,我似乎早就开始有意无意地为她防病了。防什么病?防“留美后遗症”。
 首先,身份的认同。写这一段时我起先想用“国家认同”,后来想想不妥,小孩子对国家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她的有限经历和认知只能帮她建立一种“身份的认同”,也就是说,她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所处环境中的一员。就算是一种惯性,回国后她也会想念在美国某地某校生活、学习的时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才能从这种身份认同里摆脱出来,进入眼前的环境,重新恢复出国前的“身份认同”。其实,这是个文化背景的延续与断档的问题。我举几个小例子,来说说我是如何强化她的“身份认同”的:
坚决用中文名字。她在国内英语课上是有英文名字的,但是来美后,我们并没“入乡随俗”地让她延用国内就有的英文名字,而是一直用中文名字的拼音。美国的老师和同学们不习惯中文发音,叫起来很艰难,那是他们的事,咱们是中国人,得让他们学会叫中文发音的名字,适应咱们的文化,咱有的是耐心,一遍遍地纠正,总会让他们把音咬得八九不离十。博友推荐的那篇文章中介绍说:回到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女孩小雨仍喜欢自称英文名“Poncho”,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今后发生在我女儿身上,现在看应该不会发生。
在升旗时唱自己的国歌。来这儿不久她就跟我说,学校常常要升旗、唱国歌(需要说明的是,至今我也不知道那是不是美国国歌,她给我学过,但我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不会唱美国国歌,也懒得去查,就当是吧),她感觉自己在队列中很不自在——明明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唱别国的国歌?我大大地表扬了她,小小的人儿很爱国!然后我教她一个高招:别人唱什么咱不管,咱自己小声唱自己的国歌,让国歌在心中唱响。她说这是个好主意,然后居然真这么做了,感觉出了口恶气,虽然有点小小的“阿Q”,但是心情好了。
记住中国,从版图开始。美国学校的爱国教育很独特,用一首歌把美国各州州名串在一起,歌名叫“Fifty Nifty United States Lyrics”(网上可搜),让学生们学唱,没多久女儿也学会了,动不动就唱,很烦人。终于有一次在她唱这歌的时候,我忍不住问她:“你知道河北在哪吗?”她一下子蒙了,我继续说:“你整天唱美国州名,连河北在哪都不知道,还是中国人吗?”她无语了。正好她当时正对地理感兴趣,与其让她痴迷美国地图,还不如趁机让她熟悉一下中国的版图,于是我们让人从国内捎来小学生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简易读本,有时间就学一点,她很感兴趣,还自己在电脑上用中文排版打印了一张纸条,贴在床头,大意是:“中国国歌、国旗、地图,虽然我来了美国,但是我是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话虽然有点空,但是表达了她的心情,也算是个提醒——不忘祖国。(我倒真希望咱们能有一首歌,把国家的省份也串起来,让学生放声高唱。
 其次,学习的压力。中国和美国分属东、西半球,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结构不同,教育理念当然也不同。那篇文章指出:美国人从小都自以为天才,都恨不得有机会能一夜成名。大多数人固然无法做到,但那少数真正的天才就会被这种极端的自信所发掘。而中国式教育则竭力禁止孩子的想象力,把他们变成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雷同的跟随者。留学的孩子要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经历不同的教育理念,几进几出,适应转换得费些功夫。为了让女儿回国后顺利回到学习轨道中,我们带来了国内的教材,在家设立课堂,学习进度几乎与国内同步,该做的作业和练习尽量完成。但是家庭课堂的松散性是可想而知的,她回国后肯定需要重新适应国内的教学方式和应试压力,刚开始时可能还会有一些挫折感。
幸运的是,女儿国内的学校对我们很关注,老师、家长在校园网常与我们互动,使我们及时了解学习进度和重点难点。另一方面,我的博客也常留下他们的脚印,数学老师耐心帮我们解决难题,语文老师很有开拓精神,把我介绍的美国人的办法在班上改良尝试,效果很不错,使我们感觉离那个家庭并不远,甚至是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对女儿回国后重新融入大家庭很有益处。
 再次,习惯的保持。两国国情不同,许多地方都有体现。留学回国的孩子可能还会保留一些在国外的“作派”,常常引起小朋友的不屑和耻笑。比如那篇文章里说的,美国孩子上课发言不举手、回答问题个性化、言行举止不讲究等等,在国内是不允许的,至少是不提倡的。在这一点上家长还得多提醒孩子注意环境的变化。所谓入乡随俗,那是必须的。在学习、生活中,碰到跟国内情况不一样的地方,我就会提醒女儿,回国后应该如何如何。比如她的书写习惯,很“个性”,这就是跟美国孩子学的,如果写成国内学的那种,反而会被老师、同学嘲笑,怎么办?在家补救呗。家庭课堂上的一切规矩完全按国内要求来,听写生字必须用钢笔完成,并且认真书写拼音;数学作业注意格式,文字题一定要写“答”,口算坚决掐时间;英语方面时不时让她回忆国内书写要求,并多写两遍,英语读音也要注意,这里完全是美语,有些跟国内的读法不一样,我会提醒她回国后该怎么读。今天我女儿国内学校网站年级版块的周末家话,知道了期末考试的一个答题规矩——如果题目里有“为什么”,学生答题时必须写“因为……所以……”,否则肯定是要扣分的,我会马上转告女儿,否则她回国后答题不按规矩来,考试肯定要吃亏。但这些方面还是防不胜防的,肯定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回国后再一一适应。
 最后,我想说说家长的心态。家长的态度其实会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出国、回国,都得抱平常心,不能太喜,也不能太忧。家长千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国内与美国不同的方面,这样会助长孩子的“亲美”情绪,更难融入国内的大家庭。今后是不是要再次送他们出国,也要慎重,如果有机会当然也可以,但是我还是主张学成后回国工作,虽然国家还有许多的问题——贫穷、疾病、不公、犯罪、灾害等等,但正因为有这些问题,才需要我们去解决,不论哪个领域,只要孩子认定了,穷其一生都是值得的,因为是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扯远了,说眼面前的事。孩子还小,几年内经历国内、国外的转学过程,留学时既要融入校内的环境,又要在家补习国内的知识,回国后还得面临紧张的学习压力,很不容易,家长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特别是当孩子出现“留美后遗症”的某些症状时,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大惊小怪,要视情帮孩子克服心理、技术上的困难,与他们一起走过适应期。我已作好准备,女儿回国后我会多关注她,多鼓励她,携着她的小手度过初时的艰难时期。
 
我知道这篇博文也会有女儿国内学校的家人来看,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大家:
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她的关注与帮助!等她回国后,请伸出双臂拥抱她,帮助她顺利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请家人们多给她一些宽容与理解。如果她无意间蹦出“我们美国”这样的字眼,请不要嘲笑她,更不要给她扣帽子。我相信她不是不爱国,其实她是想说:“他们美国”,只因她曾在美国生活、学习过,才会出现那样的口误,但这不影响她继续做一名中国的好学生,做大家的好朋友、好同学。再谢大家!
 
今天发博文时误点参加世界杯文章投稿,博文上少儿首页都没有系统通知。
防止少儿留美“后遗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