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教学四角游戏目标归依数学杂谈 |
分类: 育女心经 |
女儿回家说,学校的数学课在学“约分”。我随口问她,老师怎么教的?她说,做了个游戏,叫“four
corners”。(我在心里迅速地将这个名称“换算”成中文——“四角”)
她接着说:就是将四张A4纸贴在教室的四面墙上,纸上分别写着1/2、1/3、1/4、1/5。然后老师给学生发卡片,卡片上也是分数,不过,同学们要在心里将卡片上的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再与墙上的纸条对照,带着卡片去纸条下站位。
我很感慨,“四角游戏”看起来很简单,在美国小学常常使用,孩子们也乐此不疲。究其原因,这个小游戏体现了真正完美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抽象的概念和生硬的计算更为具像化,使受教者(学生)对概念有了具体的认知,对计算的必要性有了真正的体验,而不是仅限于面对冰冷的白纸黑字去想象概念的具体含义,或让老师家长掐着秒表训练计算的速度,学习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谓其乐无穷。“游戏教学”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我把这个游戏称为“目标归依”(不清楚专业人士如何定性),就像行为学中的“抽屉原理”——用不同的抽屉归类装物。道理很简单——有概念,就有概念下的具体所指;有分类,就会有归类。“目标归依”应该成为一种自然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不是纯粹为活跃课堂气氛而做的戏。数学如此,中文、英文都该如此。
“约分”的内容,国内是安排在五年级上学期学的。内容不难,却容易出错,确实需要多多练习。
精髓其实就是这个:
之前的“认识分数”一节有数学游戏,相信老师会在课堂上带学生做。
“约分”一节安排的是投篮游戏,与“四角游戏”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以上都是书本上的游戏,要想真正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课堂上的“四角游戏”必不可少!当个体参与群体活动时,自尊心、虚荣心、好胜心一起作祟,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调动全身力量去完成游戏,不能让同伴笑话。原本不太明白的概念一下子明白了,原本不太熟练的计算一下子强化了,老师或家长,难道不是乐见其成吗?
顺便提醒一下,做“四角游戏”,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视教室大小,学生多寡决定游戏的形式。教室大人又少的,可以让多一点的学生同时参与;教室小学生又多的,可以分批分次进行。
二、“目标”的定位要准,不能有概念模糊和交叉,否则学生无法做到准确地“归依”。比如,正数、负数、整数、小数,就不能成为“四角”目标,因为有概念的交叉。当学生拿到“3”时,你让他去“正数”那里还是去“整数”那里“归依”呢?拿到“-2.5”时,你又让他去“负数”那里还是去“小数”那里“归依”呢?游戏没法进行,因为人不可能分身,现场克隆都来不及。若改成:正整数、负整数、正小数、负小数,就没有问题了,游戏可以顺利进行。
三、可以在游戏里插入一点意外,为后面的教学做个铺垫。比如“约分”一节的游戏,若我是老师,我会安插几张卡片,约分后的结果不是那四角上的目标,如6/8,4/18等,也就是说,拿到这种卡片的学生,是找不到“目标”可归依的,同伴们肯定同情他们,为他们着急,这时老师再现场点拨:不是所有的“最简分数”中分子都是“1”,有的分子不是“1”,但是已经没法再往下约了,它们就是“最简分数”,下节课要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找找这样的分数,让更多的“最简分数”成为游戏的“四角目标”。这样,“最简分数”的概念更加清晰,范围也更广了。同学们求知的热情被激活,会期盼着下节课更好玩的游戏。
再如那个“正整数、负整数、正小数、负小数”的四角游戏,不妨安插个“0”进去,看看拿到这张卡片的学生去哪里“归依”,这个特殊的数字,一下子就让学生印象深刻了。
四、触类旁通,中文、英文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做这个游戏。这个就不多说了,只要与概念和归类相关联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借鉴使用。
最后,祝老师们教学顺利,家长们心情愉快,孩子们健康成长、智慧多多!
前一篇:冰风雪雨——儿童诗一组
后一篇:享受你的宠爱——冬日赏景诗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