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思维发展与解题实践的纠结

(2009-11-11 22:08:05)
标签:

文化

教育

教学

习题

思维

实践

杂谈

分类: 育女心经

           数学思维发展与解题实践的纠结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P66页培优作业。

题目:一家冷饮店规定,喝完可乐后,用4个空可乐瓶可以换1瓶可乐,张老师带着32个学生进店后,他只买了24瓶可乐。他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喝到一瓶可乐吗?

参考答案:能。提示:最后一个同学喝时需要向店里借一个空瓶,这样才能满足4个空可乐瓶换1瓶有水的可乐,喝完后将空瓶还给店主。

 

它如此困惑着我——

女儿解答:24÷4=6, 6÷4=1……2, 24+6+1=31<32,所以不能。

 这跟参考答案”可是真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人家说“能”,她说“不能”,理应扛上个“大红叉”。

可是仔细看女儿的解答,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啊。24瓶喝完了,拿上空瓶去换回6瓶可乐,这样就有30个学生喝着了,然后再拿4个空瓶去换回一瓶,又有一个学生喝着了,总共有31名学生喝到了。可是最后只剩下3个空瓶了,不能再换了,放弃吧,有一个学生得委屈着了。

我无法理直气壮地在女儿的解答处打上“大红叉”,因为我没法说服她错在哪。

难道她没想出来参考答案中的办法,就是错误?

 

拨开云雾却不见日出——

参考答案中的“借空瓶”一说,是最关键的地方,我却认为这是不太可行的。试想,人家是说喝4瓶换一瓶,按我们女人逛街购物的“职业习惯”,马上能算出这打的是“八折”,即花4瓶的钱,买了五瓶。(当然,拿24瓶来算,可能打的折扣就不一样了)。

可是若按“答案”里的法子,却是打了“七五折”,即花3瓶的钱买了四瓶,商家能答应吗?若人人都这么“投机取巧”,喝三瓶后就去柜台借一瓶,那不乱套了?

再说了,顾客付四瓶钱喝完四瓶后换回一瓶可乐,就得有五个空瓶,若跟人家借一个空瓶,最后得给人家两个瓶子,你只还人家一个,也不行啊。(不过商家也未必会这么聪明去算计,可能早被“张老师”给绕晕了。)

不知道有几个学生能猜到“借空瓶”的方法,若想不到,是不是就算“不聪明”呢? 

我一时没跟女儿说她的解答“是错的”,但是却认真地将“答案”里提到方法介绍给了她,她听后笑着说:“谁借给他啊?”看来她也对此不以为然。

 

数学老师伸出援手指点迷津——

我上网求助了女儿北京学校的数学老师。要不说专家厉害呢,数学老师见贴后立刻回复,一语便道破了玄机:

这个问题是智巧问题中的一类。您可以查一查‘借马分马’的故事。从根本上讲4个空瓶=1个空瓶+1瓶水,也就是说我们不吃瓶只喝水,3个空瓶=1瓶水,所以24个空瓶正好可以换8瓶水。所以可以让32个同学都喝到一瓶水。

上面是理论,下面就是操作,怎样换?就会遇到您说的问题。想不到“借空瓶”当然不能说“不聪明”。也可以先拿三瓶借一瓶喝完再还瓶,再拿三瓶再借一瓶喝完再还瓶……老板急了:“你还是给我三个空瓶我给你一瓶水吧!”(想象台词)

 

接着,老师还亲自为我找出了“借马分马”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阿拉伯商人,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他一生挣下的17马分给他的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在他们的父亲去世后分遗产时却犯了愁,因为遗嘱中规定:大儿子分得马为总数的1/2,二儿子分得马为总数的1/3,小儿子分得马为总数的1/9.三个儿子怎么也分不出整数来.这时聪明的邻居知道后牵来一匹马借给他们参与分配.于是,大儿子得1/2是9匹,二儿子得1/3是6匹,小儿子得1/9是2匹,三人共得17匹,最后剩下牵来的那匹马仍由邻居牵回家了.

 

老师总结说:

品味这个"借马分马"的故事,我们从所借来的一匹马在分配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认识到解数学题时灵活地铺设媒介量,铺路架桥,沟通已知与结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巧,其中蕴含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我如醍醐灌顶猛然惊醒——

这个故事印象中好像以前看过的(我比较爱看益智书和脑筋急转弯之类的书),怎么女儿做题时我却一点儿都没想起来?老了老了……脑子不好使了,记忆力下降,学不能致用。唉!

这类题还真能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开拓他们的思维。我一定要给女儿讲一讲。

解数学题时灵活地铺设媒介量,铺路架桥,沟通已知与结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巧,其中蕴含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十分赞同老师的话!

 

然我天生愚钝还未开窍——

按老师的说法,那“参考答案”就是对的,起码有“理论基础”,也有“历史故事”作为实践的明证。那女儿的解答就该算错了。可是如果要说“正确答案”就是“借瓶换可乐”,那我还是不敢苟同。

“借马分马”的故事中,也就是碰到了好心的邻居,不然,就是那仨儿子聪明地想到了“借马”,人家邻居硬是不肯借,那也还不是白瞎?况且分完后各人所占份额为9/17、6/17/、2/17(加起来正好为1),比遗嘱中的1/2、1/3、1/9(加起来小于1)都要多,并不是严格照遗嘱来的,要是这样也行,当初分马的时候就各人都退一步,“大概齐”地以18匹马为基数分,直接拿9、6、2匹马不就行了?还费那事——让邻居借匹马来分。

“喝可乐”一题,如果碰到慈眉善目的老板还好,可能会借空瓶给那“张老师”,若碰上较真的老板或柜台伙计,只认“4个空瓶=1个空瓶+1瓶水”,而不认“3个空瓶=1瓶水”,卖出去四瓶可乐是要看见五个空瓶的,那他们要么干脆就不会借,要么最后算账还要一个瓶子,张老师怎么办?

 

思维发展与解题实践的纠结——

诚然,思维发展与开拓智力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灵活、会解题”,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贝“聪明、会思考。”这样的题目无疑会开拓孩子的维方式,帮他们打开一个个数学“死结”,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这样的题必须多看、多做、多想、多练。

但是,到真正解题时,什么样的解答才是“正确答案”?

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数学解题实践中确实也是这样。

数学,来自生活,为生活服务。它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光凭相像完成、做完后又不能回归实践。

解题过程,不仅体现做题者的智力水平和答题技巧,而且体现答题者的品德修行和道德取向。

上述“喝可乐”一题,若学生认为要“规规矩矩做人”,可能绝想不到“拿三个空瓶加上借来的一个空瓶去换一瓶可乐”的办法,因为商家的促销活动规则说得很清楚“四个空瓶换一瓶可乐”,那解答到最后,结果就会像我女儿那样,斩钉截铁地说:“不能”,这样的解答,是不是真该扛上一个大红叉?

我想,若题目改成“他只买了24瓶可乐,却让每个学生都喝到了一瓶可乐,你猜他是怎么办到的?”倒真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发挥的余地就会更大一些。除了“向商家借空瓶”这种冒险做法以外,还可以看看其他顾客,如果有这么一两个人,甚至是三个人,在喝可乐,他们喝完的空瓶是换不回新可乐的,“张老师”可以跟他们借来空瓶使使,待换回可乐让学生喝饱以后,再将空瓶还给人家,或者就是不还也无大碍。这样,既不违反商家活动规则,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谓“上策”。 

但愿判题的老师都有一颗宽厚的心,允许孩子们各抒已见,既褒奖“智者”所见之“智”,也赞许“仁者”所见之“仁”。

 

盼您阅后给个意见……谢谢!

 

评论精选:轻云淡2009-11-13 16:56:02 [删除]

“解题过程,不仅体现做题者的智力水平和答题技巧,而且体现答题者的品德修行和道德取向。”
这是全文的精髓。
教育本身有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也就是说先学做人,其次才是学问。一道数学题里也能折射出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投机取巧、耍小聪明的“人才”,即便是这样的“人才”也在不断地向海外流失,勇敢地追求他们的幸福去了。现在,我们的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了,而社会道德水准却日益下降了,人们的幸福感也下降了,缺乏安全感,这样的社会进步有多少意义?
支持你的做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