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与美食 |
http://discovery.cctv.com/program/bjjt/topic//C17657/20070208/images/1170920119263_24_r.jpg于丹《庄子》心得之坚持与顺应 |
经过这七个步骤,就可以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我们心中很多杂念逐渐排除,让我们心里那个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谨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整个的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而我们最后会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在不智慧的人看来,理想和现实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两千多年前孔子的那套还用得上吗?如果老板不接受你,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要怎么样以论语中的精神学会自处,谋求发展?
现实和理想,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场内心无休止的流血战争。太多人顺应了社会标准而泯灭了内心的真实;或是始终不肯向世俗妥协,成为狷狂之士,不被社会接纳。“在不智慧的人看来,现实和理想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其实内心与外在世界是可以达到和谐共处的。于丹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却在《庄子》里———外化内不化。
外化,是在待人接物中圆熟通融;内不化,则是心中有坚持。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四处可见“内化外不化”的人。于丹举例说,有些人一看广告上宣传什么东西,就马上被鼓动,在内心特别认同社会的流行标准;但是,在处世层面上却磕磕碰碰,不能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对于生死,庄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说他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那么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没有觉得说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他也不觉得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他说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庄子里面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他说呢,有这样几个人,大家活着的时候是好朋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结伴在一起,后来,这里面子桑户就先死了,孔子听说了,就派自己的学生子贡去帮忙处理丧事,子贡去的时候看见子琴张和孟子反这哥俩,一个在那儿织草帘子要收拾这个灵柩,另外一个在那儿敲着琴,俩人都对着子桑户的尸体唱歌呢,说挺好啊!你现在已经回到本真了,你看我们还是人,子贡就非常不理解,回去跟他老师说,你看这两个人他们对着好友的尸体这样唱歌,他们到底什么心思啊?孔子当时就说,他们这些人已经没有生和死的边界了,他们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游,有没有这个身体形骸对他们来讲是不重要的,所以一个朋友走了,两个朋友就像是送一个人远行那样是一种坦坦然然的相送,其实在这里面他讲了一个道理,就是在这个生命之中,每一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以庄子的这种豁达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许在今天是比庄子那个时候更重要的命题,因为庄子那个时候物质太贫瘠了,人的选择太少了,所以活下去会变成一个单纯的愿望,而今天人可能拥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择的迷惑中反而会不堪重负,也就是说抉择过多,人生之累相对也多,所以在当下,不仅是抉择生与死,外在的这么一种选择,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灵中让多少有价值的生命能够真正活下去。
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其实这是我们每一个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这也就是庄子在今天的一个解读。
谈笑论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