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成都市城北改造
(2012-02-09 12:45:46)
标签:
成都市北城改造杂谈 |
分类: 灯下漫笔 |
大约是我年前,我帮一家文化公司做电视剧策划方案,题材是围绕成都北城的改造几家铁路人所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策划的剧名有《铁半城》,火车北站、铁二局、西南交大(铁路大学)以及依附或围绕这些单位的家属区和数不清的工业企业、商业公司等等,可谓无铁路没有北城;有《暮光之城》,借用一部电影的译名,意味旧城如夕阳西下,非改不可。各种各样的原因,此剧与为这家文化公司的很多策划一样,泥牛沉海,我空怀了不少壮志和憧憬。
策划搁浅了,成都市北城改造(城北改)却在2012年这个寒冷的初春吹响了号角。我不由得佩服我们策划的前瞻性,同时也反衬了投资人的短见,就这一点来看,身处内陆的成都市从来不乏智商较高的策划,比如开选秀先河的超级女声之类,却缺乏智商较高的执行。如果该剧在五年前投入制作,赶上城北改的档期,那是一件多么与时俱进的文化工程啊。
对于城北改,我初略浏览一下相关新闻,这可是一个涉及85平方公里、20万人口、号称四轴八片五年换面,惠及民生的浩大工程。现在的城北铁路穿城而过,成片的红砖灰瓦老屋已经成为棚户区,小商品、建材、生资、五金、食品等等批发市场星罗棋布,让城北成为一座庞大的综合市场、车站、暂住人口地,老成都人对这片地区又爱又恨,爱的是方便、便宜的商品供给(荷花池买百货、木综厂买家装材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恨的是这里破旧、杂乱、安全感差(可能不少人在这片区亲历或目睹偷蒙拐骗的行径)。无论如何,为民生计,为城市发展计,城北改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造城容易,造生活难。对于宏大的改旧城造新城计划,执行部门确实要慎之又慎。可能大多数关注城北改的人都有类似担心,是不是简单地推土机加破拆队,将居民赶进定居中心;是不是高楼大厦林立,辅之以宽阔的广场、笔直的沥青路……,就像现在的东南西城一样,与现在的任何一个城市一样?
值得庆幸的是,有关方面已经有了考虑:“城北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文化保护方面,可以先做基础性研究,避免盲目大拆大建,保护和承接好北部城区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气息,在打造文化街区、文化景观时,应注意发扬特色,避免拾人牙慧的山寨建设。”(2月9日,四川新闻网)
我觉得这则新闻说“城北经济、文化相对滞后”有点不靠谱,我没有查阅金牛区的GDP和税收等相关数据,但成都市人都知道,囊括了火车北站和多个长途汽车站、无数个大型批发市场在内的北城,经济会滞后?就说文化,九里堤的西南交大那是赫赫有名,只因扩张而去了郫县。而北改已经开始,才提出先做基础性研究,恐怕有点来不及,这些研究和规划应该在改造方案提出之前就完成的。而打造文化街区、文化景观一说,更与城市建设相去甚远,我认为,文化从来是无法打造的,它必须历史的沉淀方能形成。你看风起云涌的许多新大学城,建筑而外,有多少文化气息和氛围?而那些老文化奥区,尽管建筑破旧,文化范却在那里。对“城市文化”的打造,请了袁庭栋、肖平两位本土民俗学家支招,他们着眼于成都久远的历史,当然是对的;但我以为,废弃的铁路、连片的红墙灰瓦矮建筑何尝不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轨迹和历史记忆,正如青岛殖民时期的红屋顶建筑,现在已经成为青岛市的标志性景观,如果能将这些印迹好好地留存下来,不但保留了北城人民的生活记忆,也让铁半城有了地标性的留存,并不用耗资修建什么地标了,只是要牺牲不少地块,少了不少进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