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国人,北京是令人向往的,特别是60-70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代人。记得小时候在青海戈壁滩上的冷湖油田上小学时,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到北京天安门上去看一看。1981年小学四年级那年我和弟妹跟随父母举家迁徙到了华北平原,这一晃在北京周边居然生活工作了几十年,虽然北京近在咫尺,天安门也上去过几回,但内心对首都北京向往的初心依然不减,儿时对北京的寻梦却时常出现在脑海。
2015年9月15日,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怀揣着盖着红章的调令,半梦半醒着来到了地处北京六铺炕的新单位华油集团报道,这一天与以往来北京出差有太多的不同,天气是否晴朗、堵没堵车、办没办进京证都不记得了,唯独心情除了艳阳与晴朗外,好像还有几朵阴云在飘荡……那一年我35岁,这一天我突然变成了一张白纸,一切又要从零开始了!35岁,在北京,重新描画自己后续的人生,而且这一画居然画了十年。
在家乡人眼里我或许是光鲜的,就像中了状元进了京城,因为他们在我身上看到了所谓的名利;在北京混的人眼里我没什么新鲜,满大街匆匆过往的行人没几个是吃干饭的;既使碰上几个不着调整天混日子的,却发现人家靠的是“背景”,而且活得有滋有味、无忧无虑。从那天起,我对“背景”的理解突然开化了,两字不但与“北京”谐音,而且取两字一上一下偏旁居然还是“北京”,另外两个偏旁一下一上“月”与“日”,可不仅仅代表“黑夜”与“白天”,它可包罗万象,既代表了“时间”,又占有了“空间”。回想当初进京时艳阳与晴朗的心情,只能代表着梦想成真的那一瞬间,而那几朵飘荡的阴云,却预示着北京寻梦的道路上并不会一顺百顺,何况是一个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人。
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精典的台词:“如果你爱一个,把他送到北京,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把他送到北京,因为那里是地狱。”我这北漂十年间,既没去了天堂,也没能下到地狱,在喜怒哀乐的天地间晃荡之中成长了十年。十年间发生和经历了太多的事,虽然件件历历在目,但我不想一一道来,只想记录一下自己对成长过程的一些理解。
孝敬父母,亲近家人:这十年间最内疚的莫过于没能好好的孝敬父母,没能抽更多的时间陪在他们身边安度晚年,特别是父亲临终前居然没有在他身边,这成了今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儿子小学没毕业我就只身来到了北京,虽然两年后把儿子转到了北京上初中,但是并没有好好的陪伴他一起走过愉快的童年和矛盾的青春期。对于妻子也是顾及她个人工作感受的时候少,要求她相夫教子的时候多。好在母亲、岳父岳母身体还硬朗,儿子也有惊无险的考上了大学,妻子也在身边轻松的工作,弟弟妹妹们也都家庭和睦。现在认识到这些还不算晚,所以现在经常打个电话和老人们说说话,周末驾车回去看看,陪家人们吃吃饭;看看弟妹们有什么难事,兴许能帮忙出个主意;鼓励鼓励下一代的孩子们,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比成绩重要。至于那些老同学、老朋友的聚会能不去就不去了,倒不是忘了这些友情,只是人到中年,身体和精力都不够用了,学着做些减法吧,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饭局还是少一些好。再说同学朋友聚与不聚,情谊仍在那里,只增不减。
善诚为本,知止把度:善良与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对人对己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懂得善良与诚信,明辨善与恶的界线,并按此标准要求自己的行为,说这些并不是在唱高调,而是骗人穿帮,恶人恶报的人和事太多了,从身边经历的人和事中看到了,学到了,也悟到了。其实这些说起容易做起难,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各种资源高度集中的首都,各种诱惑太多太频,所以设置底线尤为重要,这个底线就是“知止把度”。要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能喝几两白酒,别人能做的事情不一定自己也能如法炮制,凡事尽力就好,该停止时别逞强。凡事要把握好度,将事情控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免得过了火候收不了场。毕竟这里是北京,这个地方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而且都是高人。和上峰们不远不近的保持一段距离,不卑不亢的干好自己的事,都是为自己的那点利益活着;和同僚们相互支持团结协作行事,不管是骡子是马谁也别瞧不起谁,毕竟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也离不了谁;对待下属们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当朋友相处,他们是你思想忠实的践行者,别总端个架子摆着谱,免得背后总有人说你算个球;对待那些不着调实在没法认同的同事们,更不必计较,只能怪自己没有一双识材的慧眼,但要记住每一个人存在一定有他存在的价值,哪怕他是滥竽充数;最重要是远离那些吹牛逼不靠谱的,免得牛逼吹破的时候崩咱一身骚,到时说也说不清,洗也洗不净。
容隐禅行,过好三天:记得有个老领导在退休时告诫我们说,男人首先要有胸怀,包容天下;二要有脊梁,勇于担当;三要有肩膀,让家人依靠。这包容天下的胸怀是干好一切的出发点。“隐”则是要学会低调行事,不夸大不张扬,所谓“降低自己,拥有朋友。抬高自己,制造对手”就是这个道理,对手多了会活得很累,我永远体会不到“与人斗其乐无穷”的那种快感。所谓“道法自然,自然即如来,符合自然的养生即是禅”,我倒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也没有太把养生这玩意当会事,只是喜欢按照自己的习性真实的活着,该吃时就吃一点,如今学着开始挑食了;该喝时就喝一些,如今也找到了适应自己的粮食精;想玩了就痛快的玩一次,如今挑战的劲头比年轻时利害多了。昨天如何只要过去了就不再纠结,今天按顺意的状态活在当下,至于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总之,都是奔五的人了,一定要随缘、随心的过好昨天、今天和明天。“诗情画意里习禅,点点滴滴中悟道”倒不失为人生中的一种美妙,再将这意境融入到这三天之中,好像还真有点成仙的感觉。
清茶雅趣,知书健身:岁数大了一定要有些偏好,否则退了休会因没有事干而郁郁寡欢,这是我从许多老同志那听得到看到了,虽然我离退休还有个十来年。但是时光荏苒,转瞬即逝,所以我开始培养了“一静一动”两种爱好,为退休做准备。“静”即是“茶”;“动”即是“摄影”。这十年除了酒桌上结交一些朋友看世界千姿百态外,更多的交流学习却在茶馆茶舍,去的多了,这对茶也就有了认识与研究。茶有千万种,茶性如人性,品茶即品人。每个人最终都会找到一两种适合自己的茶,哪怕适合的是一种苦涩,在体会苦涩的同时或者过后,一定还能品尝到苦尽甘来。品茶闲暇之余,除了天马行空云山雾绕的胡思乱想外,一定要有书,有了这些书,思想可能漂的更远一些,更能给思绪注入一些论据与旁证。所以爱买书而且是随兴买,爱看书而且是看杂书,很少系统看书,很少完完整整的看完过一本书,只重皮毛与精华,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不知是不是小时候《文笔精华》看多了,更或许是从小上学总是偏课留下的后遗症。至于健身也如品茶看书一样,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去动,只有喜欢才是可持续的,只有玩才是有兴趣的,只有动才能出得一身臭汗,一身臭汗之后,才换得一身的轻松与通透。
仨俩知己,朋不求多:原来总想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多认识几个人,特别是能够让自己开拓视野、对前途有帮助的朋友、贵人。过了四十岁以后,真的开始不惑了,这一切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朋友当然要有,但真不需要太多。自己的精力有限、兴趣也不是很广泛,能够谈得来的就更少了,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大熔炉里,一面之缘的人太多了,记下号码回头想不起来是谁的大有人在。还是少一些这样的朋友吧,就像少一些随波逐流的欲望一样。但一定要有几个不错的知己,兴趣相投,爱好相近,不时忙碌之中能经常想起来,能够给自己忙碌烦闷之中带来一丝微笑。有时间见面能喝上一顿大酒,没时间微信中能点个赞、发个鬼脸、调侃一下。这样的朋友有个仨俩个足已。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喜欢独处的想法越来越多,话不投机的时候肯定会选择离开或者沉默,不会像从前那样容易激动或做太多的解释。其实,每个人的立场和角度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即使面对领导,也是基于某种职位上的服从而已。真正因为缘分走到一起成为朋友的肯定有,但为数不会太多。
工作事业,掂量分清:前一阵写过一篇关于工作和事业的小文章,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属于那种有工作没事业的人,挣点工资养家糊口而已。如果把如今的工作当自己的事业,显然太过牵强,这项事业是属于国家、属于中国石油的,我只能算是其中一名微不足道的从业者,虽然我是如此的热爱我从事的工作。这个行业只有我为之骄傲,因为我已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了十八年,可如今为之骄傲的心情好像越来越淡,代替的却是偶尔发发牢骚,或许是对这个行业太了解了,知道问题的症结但却没有能力去改变的缘故。真到了退休的那一天,我肯定会像其他从业者一样离开。工作之余,如何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倒是一个值得思考与行动的问题。正如马云常说:“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梦想实现了呢”!四十五岁,还有时间去想,还要下决心去想,毕竟也在北京漂了十年了,在哪漂不是漂啊。北京都能漂,在哪不能漂!
还有句江湖里流行的话,人在江湖漂啊,哪能不挨刀!这一漂一刀,其实都是自己选的,这世界本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命运还需自己去掌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