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狮城舌战——第二编辩论艺术——顾问手记——2

(2006-08-21 14:05:19)
分类: 学习…………转载
三 逻辑之辩

    逻辑,是辩论中的核心部分,没有清晰的逻辑设计,遇到一支强大的队伍的时候,是不
能战而胜之的。逻辑设计,是一个骨架,本身没有太多的内容,不如理论那样高雅,不如事
实那样多样,不如价值那样感人。但它,却是辩论中的灵魂。我方的一辩基本上在每场均承
担着说明逻辑设计的任务。因为每一次的逻辑设计均较为复杂,要花不少时间来表述,这样
就可能影响一辩本人风格的发挥。有时,一辩往往是在痛苦之中的。但是,为了整体的气势
,必须为之。我很内疚的是,有时老师们要强制性地执行,显得面目狰狞。这充分说明了逻
辑设计的重要性,实际上是辩论的生命线。
    一般人看辩论,不会过多地去分析其中的逻辑设计,但是,对于谙于辩论的人来说,最
重要的一环就是看逻辑设计。水平高的评判也是首先注意这个问题。逻辑是骨架,就像造高
楼大厦一样,先要有钢骨和架构,然后才能有墙,有层,有装饰,有其他种种设计思想的实
现。辩论也一样,先要有骨架,然后才是理论、事实和材料的组合。当然,在分析逻辑关系
的时候,也要有理论、事实和价值的参考系,因为逻辑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以对理论、事实
和价值的掌握而来的。
    我这里讲的是逻辑设计,因为这里有基本的逻辑原则,但是不完全是逻辑原则的反映。
因为这种辩论一般情况下讲的逻辑,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但是,辩论有时是一种设定
的立场,那就要有一点辩论的逻辑,或者说是“诡辩的逻辑”,这可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了
。所以只能说是逻辑设计。关键是自己的立场要能自圆其说,建立一个牢固的防线,固若金
汤。同时要分析对方可能的逻辑,设计进攻的路线,分析对方可能的进攻路线,进行防御,
这就是逻辑设计的意思。虽说是逻辑设计,但是主要的是一般逻辑原则的运用,万不得已才
能使用“设计”。因为,辩论要合情合理,要以理服人,不能单靠诡辩,这样是不能取胜的。
    辩题下来之后,辩论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因为对三个题目的五个方面要进行逻辑设
计,这很繁重。那几天,大家均患了逻辑病。每天在想“逻辑设计”。整天围坐一圈,讨论
逻辑设计。从一个点开始,画逻辑的圈,什么地方画不圆了再寻找新的点,再画,直到画圆
为止。有时,今天画正方的逻辑的圆,明天就画反方的逻辑的圆。这是一种痛苦,不断地换
脑子,洗脑子,如果不这样,就会跟不上讨论。有时,如坠云里雾里,自己也弄不清是在讨
论正方还是反方。好在大家集思广益,确定了三场辩论五方面的逻辑设计。其他的不说,来
看以下我队实际运用的三套逻辑设计。

    第一场辩题反方的分析

    总体: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审题:温饱——社会总体上无食之困
    (贫困——温饱——富裕三个发展阶段)
    谈道德——个人修养
    社会弘扬
    政府倡导
    谈——道德教育、道德宣传、道德鼓励、道德舆论、道德研究、道德讨论等
    必要条件——(正方)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逻辑准备:能不能——事实判断
    应不应——价值判断
    不能够——不应该不能够——但应该
    能够——应该能够——但不应该
    应该——但不能够应该——也能够
    不应该——但能够不应该——不能够
    总体逻辑设计是这样的:道德被规定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群体规范,因为有人产生时道德
就产生了,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道德基于人的理性,而不是基于人的肠胃,因
而有后来辩论中反驳“肠胃决定论”。因为谈道德是基于人的理性,而人存在就有理性,有
理性就有条件,因而在任何情况下均可以谈道德。后面一项是价值判断,即在贫困的社会中
尤其应该谈道德,实际上也是间接地攻击对方的立场。审题的逻辑设计是:温饱是辩论中显
然会发生争论的概念,对方会压低温饱的内涵,把温饱等同于贫困甚至生存,这样有利于他
们的立场。而我方认为温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状态,不同于贫困,更不同于生存
。所以,规定了社会总体上的,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这是一种逻辑上的防线。后来的辩
论中,果然对方是用生存来代替温饱的概念。谈道德,我方也放得比较宽泛,包括个人、社
会和政府,在这三个层面上,任何一个谈了道德,就是谈道德,那么这里的事例数不胜数。
谈,我方也规定得比较宽泛,也是为了做一个大的筐子,来装对方的逻辑设计。后面,也做
了比较复杂的分析,主要就可能和应该的关系如何来辩论。因为对方可能说:在温饱以前的
情况下谈道德是应该的,但是是不可能的,也就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问题。如果这样进
攻的话,我方还是要有准备,因而排了很多的关系,准备与对方打逻辑大战。

    第二场辩题反方的分析

    总体:艾滋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远远超出了医学问题,艾滋病在社会中发
生和发展,必须用社会系统工程加以解决,因而是社会问题。
    医学对艾滋病无能为力,人们不能坐以待毙,医学只是参与了控制艾滋病,但参与不等
于就成了医学问题。
    审题:艾滋病——获得性免疫能力综合缺损症,由H1V病毒感染引起,无论从产生、
发展和解决途径看,它都不能脱离社会整体的力量。
    是——“属于”和“归属”的意思。
    医学问题——从产生、发展和解决途径看都属于医学的问题。
    社会问题——从产生、发展和解决途径看都属于社会的问题。
    第二场的辩论题目看上去比较一般,但实际上也很不好整。因为这个题目规定的立场太
死,因为要说艾滋病不是医学问题,只是社会问题是不合一般常识的。怎样在逻辑上自圆其
说,十分重要。总体的逻辑设计是:艾滋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超过了医学范围,医学解决不
了,要用社会系统工程来解决,因而是社会问题。逻辑是从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途径来
确定的,我方把艾滋病的产生、发展和解决与社会密切结合起来,谈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现代社会的理念、治疗需要的社会手段、艾滋病患者的生活问题,等等。把艾滋病引起的
问题扩大,而正方要把艾滋病限于病本身。这是双方可能激烈交锋的地方。这里,我方用了
比较多的“辩论逻辑”。如后来反问的:艾滋病究竟是社会出了问题,还是医学出了问题。
我方还举例说:当一个老人被汽车撞倒之后,要送到医院去医疗,那它也是医学问题,不是
交通事故了?!以及如果医生参与就是医学问题,那么战场上有医生,战争也成了医学问题
。等等。这里讨论的是“问题是什么”的问题,逻辑上有点搅。有的时候,要搞到对方混乱
我方清楚,那就占了优势。当然,第二场的基本价值判断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根治艾
滋病,大家共同来制服这个“世纪恶魔”。

    第三场辩题反方的分析

    总体: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构成的,人性是本恶的,通过后天的教化,人性可
以改变,甚至产生伟大的人格,因为人有理性。
    审题:人性——由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的,自然属性指人的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
    本——本来的、先天的
    恶——本能和欲望无节制的扩张,善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
    事实层面——人性本恶
    价值层面——人性向善
    第三个辩题比较难,因为这个问题在理论界争论了这么多年,也没有结果。后来在最后
的告别晚会上,遇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位教授,他说题目是他出的,出的时候也没有多
想,想到就出了。我说你可苦了我们了。大家一笑。从总体上来说,我方认为人性包含了自
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部分,自然属性本来是恶的,但后天可以向善。这里的问题要设计:
人性是可变还是不可变的,经过分析可能还是可变比较合情,主要是要对很多的环境因素对
应。人性可变,教化的作用就可以突出来,也可以说我方不是悲观主义者。而恶,我方规定
它是人的欲望和本能的无节制的扩张的倾向,而不是欲望和本能本身。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后来辩论中台湾大学队没有弄清这一点。合理的欲望和本能也是可以接受的,不然我方会陷
入被动。而无限扩张的倾向才是恶。但是,人不同于动物,人有理性,可以向善。这里又提
出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问题。
    逻辑上我方要解决的难题是:(1)恶花如何结出善果。我方的逻辑设计是:如果人人
皆自利,无人能自利,因此在冲突中产生权衡和制约,这就是最早的善源。因为我方的理论
是对无节制的欲望和本能的合理节制就是善,那么有了节制,就有了善。(2)什么是恶。
开始罗列了不少恶的行为,如占有、攻击、自私等等,但是后来发现太具体的恶反而不好辩
,因为所有的具体的恶都是在后天的社会中发生的。最后归纳到上述那个抽象的恶的概念。
(3)教化如何能改变人。我方的逻辑设计是:人是有理性的,有理性就能接受教化。在设
计这个逻辑时,要防止对方的反驳,即理性已经表明人不是本恶的,因为理性这个概念有一
些模糊性,通常人说这个人有理性,是讲的一种善。所以队员们在讨论中,又对可能来的攻
击作了准备,这就是这里说的理性是人这种物种的能力,而不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使用的理
性。它是人的一种推理和接受的能力,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但它是一种机能性的东
西,要在后天的社会中才能发挥作用。这样的一个逻辑防线,又可以抵挡对方攻击我方不能
区分动物和人的可能性,因为我方对于人性和恶的规定性中均谈到自然属性的本能和欲望。
    限于篇幅,我不能在这里长篇大论地来分析逻辑设计,点到为止吧。逻辑设计,说到底
,就是做一个大筐,把对方的逻辑包括进来,这样的逻辑设计就有利。如果你的逻辑设计被
对方包括进去了,你就会被动。关键是这样一个大筐如何来做。每次辩论都不同,每个场合
都不同,还是要应变。
    对于辩论队员来说,一以贯之的逻辑推理和逻辑分析的能力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场上辩
论,什么叫反应快,那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握对方的逻辑关系,我一直开玩笑说,在场上
,要求像一台一秒钟能运算几百万次的大规模计算机,这样才能反应过来。同时,抓住对方
的逻辑缺口,予以攻击,叫作“打蛇要打七寸”。如果在逻辑上没有把握住对方的设计,这
个“七寸”是打不到的,打不到就打不狠,打不死。场下的逻辑设计固然重要,但是关键还
是队员个人的逻辑能力。真要练习辩论的话,就要多练自己的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过,
逻辑能力又不是孤立的,与一个人的总体素养休戚相关。

四 幽默之竞

    辩论中很重要的一点,或者说新加坡这种形式的辩论,要求人们在辩论中有较敏感的幽
默神经。辩论,一是要说理,要“理”来“理”去,二是要有说服力,征服评判,征服听众
,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幽默,要“幽”来“幽”去。在辩论中,有没有幽默,大不一样。幽默
有几大好处:一是可以鲜明地表达你的观点,可以使大家在一种舒畅的心情中认同你的观点
;二是可以营造场上的气氛,获得优势,使观众倾向于自己这一方;三是可以给对方产生压
力,一旦一个幽默发生了效应,场内的气氛就会转化,转化到对我方有利的一边来,这样对
方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一般来说,在场上,队员经常发生这样的问题,如果对方在幽
默方面得到的掌声超过了自己,就会有心理上的压力,就会觉得整个士气有所低落,如果没
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很可能就会打不起精神来;四是可以给自己一方鼓劲,如果在辩论中有
不少幽默获得了效果,自己的情绪也会高涨,会越战越勇,越战越精。一般在辩论中,大家
均是力图运用幽默的。1988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这种战术称为“幽默炸弹”。每次上
场,个人均要带一些“幽默炸弹”,来轮番“轰炸”。
    这次辩论中,应该说,队员在幽默战术的运用上是成功的,大家的幽默神经是灵敏的。
在场上,往往能在这个方面取得主动,赢得场上的观众。观众往往被队员的幽默所征服。
    他们说的一些话,可以说非常精彩:
    复旦三辩:请大家想一想,看暴力片、色情片,是从来没有什么公开倡导和鼓励的,但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趋之若鹜呢?(掌声、笑声)(第三场陈词)
    复旦四辩:在评选模范丈夫时,你能告诉我:“这个模范丈夫本性是好的,就是经不起
美色的诱惑”吗?(掌声、笑声)(第二场自由辩论)
    复旦一辩:要知道医学这个狭小的概念是装不下艾滋病这个“世纪恶魔”的,对方辩友
,请千万不要让大象在茶杯里洗澡。(第二场陈词)
    复旦二辩:在医院里发现的就都是医学问题吗?在医院捡到别人丢的一把钥匙,这把钥
匙就成了医学问题喽?(掌声、笑声)(第二场自由辩论)
    幽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许多书都谈幽默,似乎有许多的理论,但是从书本上学到幽默
的人是很少的。幽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我总觉得,幽默是来自人对一种事物的高
超的把握,是对一种知识的随心所欲的驾驭,是对一种材料的透彻的认识。只有你觉得自己
在一个方面的把握绝对高于对方的把握,你就有了幽默的可能。另外,幽默要与一定的场景
结合起来,要了解人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历史、社会、文化、风土、时事等等各个
方面的知识。有时可以取材于大家熟悉的事情,如地名、歌名、人名或者什么掌故、材料等
等。如:
    复旦四辩:我们多次问对方,善花里如何结出恶果,对方说要浇水,要施肥呀。那我就
不懂了,大家都承蒙这个阳光雨露的话,为何有那么多的罪行横遍这个世界呢?难道这个水
、那个肥还情有独钟吗?为何要跟恶的人做一个潇洒的“吻别”呢?(掌声、笑声)(第三
场陈词)
    这里取了著名的香港歌星张学友的一首流行歌曲的歌名。更深一层的背景是:在第三场
比赛开始的时候,台湾大学队的四辩在试音的时候,提出要给大家唱一首《吻别》,也是为
了拉一点观众,或者说做“秀”吧。但是,主持人说时间不够,没有让他唱。这里我方四辩
运用了对方想要告诉大家的一个意境来做这个幽默,同时也调动了大家熟悉的东西,引起了
很好的反响。
    复旦三辩:日本可算是富甲天下了吧?但是政坛丑闻却不绝于耳。竹下登被贿赂蹬下了
台,宇野宗佑被美色诱下了水,而金丸信呢?终究未能取信于民。(掌声,笑声)(第一场
陈词)
    这里运用了时事中的材料,也正好是日本政坛风云震惊世界的时候,大家均很熟悉,但
对日本政治中这些现象感到不可谓不了解,报纸上也渲染得厉害。讲了以后,大家有一种共
鸣。再加上巧妙地把日本政治家的名字中的字用谐音与政治丑闻联系起来,使人觉得耳目一
新:还可以这样来玩文字游戏。另外,深层的历史背景是:东南亚国家对日本感情上有障碍
,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给东南亚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谈谈日本的弊端容易
赢得观众。88年时,我方在反驳对方赞扬日本的论述时,也曾说过:“日本不仅没有抵御
西方歪风,反而带来了东洋歪风。”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复旦二辩:我方从来不反对温饱时也能够谈道德。但是,今天对方讲道德,就因为十年
前吃过一碗“莫莫咂咂”吗?(笑声,掌声)(第三场自由辩论)
    “莫莫咂咂”是一种马来西亚的食品。我方队员过去也不知道,也是这一次在新加坡广
播局的招待会上才知道的。在这里一用,效果当然比说吃一碗面或吃一碗山西泡馍要好得多
,因为当地的听众熟悉这个名称,否则不会有效果。88年决赛时几次效果比较好的幽默,
也与这种方法有关:如说不能把儒家思想当做正红花油乱涂乱抹,说要等到乌节路上的“彩
装少年”变成“彩装老年”才抵御西方歪风,说不能驾驶着秦朝的铜车马走上薛尔斯桥等等
。这些也是容易产生幽默的地方。
    在场上比赛的时候,大家均会积极地使用幽默战术,因为这不是一个秘密武器,所有的
队都知道这一点,都会在这个方面下功夫。遇到对方的“幽默炸弹”轰炸的时候,怎么办?
这是一个大大棘手的问题。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能退缩,退缩肯定会失去优势。只有进
攻,最好的进攻就是以幽默对幽默,比他还幽默。当然,这对队员的要求就高得多了。这里
已经不是一种静态的幽默,而是一种动态的幽默,要有准备,更重要的是要有临场的机智和
反应。我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辩论场上,这条原则在很多情况下是用得上的,在幽
默之竞上,尤其用得上。我方在这一次辩论中,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台大三辩:照对方辩友那样说的话,人性本恶,我们要教育干什么?因为“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早就不成立了,应该是“师傅领进门,教鞭跟你一辈子”了。(笑
声,掌声)
    复旦三辩:按照对方辩友的这种逻辑,那么教化应该是非常容易的,每个人都是“心有
灵犀不点通”了。(掌声,笑声)(第三场自由辩论)
    剑桥三辩:我方的观点对方没有任何批驳,所以我方的定义已经成立了。
    复旦二辩:你的论点不是自己说成立就成立了,不然还要评判干什么?(全场大笑,掌
声)(第一场自由辩论)
    幽默也要有一定的格调,特别是在一个知识和理论气氛很浓的辩论场上。如果举的例子
不雅,太俗,反而没有效果,甚至会产生反效果,我想起有一次在辩论场下发生的事情。在
与剑桥大学队辩论完之后,他们邀请一些队员一起喝咖啡,各大学的队员去了不少。席间大
家做游戏,开始演节目,有的唱歌,有的讲故事,有的讲笑话。台湾大学队的一名队员讲了
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用一般人眼光来看也觉是庸俗的笑话,我觉得现在写下来都不够雅观
。本来是想博得一点笑声的,但是在他情绪饱满地讲完之后,本以为会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
,但是场面上是鸦雀无声,大家都觉得太俗,这样的“荤故事”在一般场合下都不合适,不
要说在公共场合。结果,他很窘迫,还是他们的教练帮他解了围。这样的幽默不但没效果,
反而有反作用。所以,幽默也有一个格调的问题。
    幽默是一个辩手素质的表现。但是幽默是一种最难以掌握的本事。幽默能不能准备?还
是可以准备的,因为我们有一个辩题,也有对辩论的环境的认识,同时有对对方可能的立论
的分析和判断。这样的话,有相当的材料是可以在准备中加工的。对材料的加工十分关键,
有没有幽默感是加工材料的关键。可以说,很多材料关键在于加工,同样的材料,没有幽默
感的话,是加工不出“幽默炸弹”来的。88年的时候,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加工,如对孔子
说的“父母在,不远游”,加工成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就来不了新加坡了,还谈什么辩论抵御
西方歪风。在这次辩论中,我方也有不少精巧的加工,如我方四辩指出对方还没有论证过如
果温而不饱怎么办,紧接着说减肥中心按照对方的逻辑要变成拳击场了。效果不错。同样的
几个日本政治家的名字,如何加工才能有幽默感就有讲究了。在辩论艾滋病这个题目的时候
,我方三辩说到大量的艾滋病患者死于非命,连安乐死都没有享受到,这里之所以出效果,
是因为安乐死是前一天台湾大学和马来亚大学辩论的题目。材料加工的重要性,不能忽略。
我一直记得张谦在模拟赛中说的一段话,可以说妙趣横生。他说: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卖军
火的个体户,他拿着自己的盾说,没有一个矛能戳穿它,它又拿着自己的矛说,没有一个盾
它不能戳穿……。实际上讲的是中国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但是,“卖军火的个体户”
,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使这个古老的故事立即充满了幽默。这一类的加工,在准备中是可以
好好思量的。
    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辩辞均可以准备的,许多场合要看辩论队员在场上的反应
和发挥,这是很不容易的。我方在辩论中,关于李光耀是总理不是总统的反击,关于要给患
病的婴儿的母亲进行防艾滋病的教育分析,关于立论要由评判团来决定的反击,均是既有力
量又有幽默的反应。应该说场上的反应更加困难一些。
    幽默,不是人人都有的,也不是不能培养的。辩论中的幽默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一蹴而
就的本事。我想,一个人的幽默感,最基本的来源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一个人在日
常的生活中,能否对多边的世界,对自己不能左右的事务,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对待一切
,持一种幽默的态度,是一个人的幽默感生长的基础。在我们这支队伍里,我们慢慢造成了
一种浓厚的幽默的生活气氛:从“俞总”、“林副统帅”、“讲(姜)逻辑”、“记(季)
理论”、“加(嘉)事实”、“昌(倡)价值”这些绰号,到食物中毒时大家只当是休整放
假,住院时当作住有空调的宾馆,酷暑时把训练场当做电风扇展销地,每天切西瓜时都当作
是在做高难度的外科手术……如此等等。我们在生活中所持的态度,会反映在我们的辩论之
中,也会反映在我们的其他方面。当然,在辩论中养成的幽默感,如果能反映在我们以后长
久的生活中,那就大有收益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