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价值连城的六必居匾额

(2019-12-07 00:07:41)
标签:

文——1292

分类: 文稿
                      六必居博物馆陈列
          讲究一点儿的主儿一日三餐必有酱菜相佐调味。偶到天津往往顺便买回点儿聚美斋、天昌酱菜回来换换口味。而到保定则必带回几篓槐茂的酱菜馈赠亲友是很有面子的事儿在北京人的口碑中六必居、天源、桂香斋号称北京城的三大酱园,但公众认可的头把交椅还要数六必居酱菜。老北京中还没有不喜欢六必居酱菜的,因为六必居承载着这座古城数百年的沧桑记忆。关于悬挂在六必居店堂里的那块匾额,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严嵩所题的匾额,那“心字加一笔”的生动细节。然而,对于老字号而言,一块匾额意味着什么?仅仅只是一个有趣的传闻吗?非也。一块匾额,是一家铺子的招牌。有招牌,就有生意,就有掌柜和伙计的一条心。此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坚持文化自信。

   在新开放的六必居博物馆中,一张老照片(上图)带我们走进了这块牌匾背后的故事。这张老照片摄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925日)。当时,六必居大掌柜张夺标为庆祝建店500周年,请大北日夜照相馆的摄影师为全店的掌柜伙计照了一张大合影(台阶下前排居中者为张夺标)。按照片时间推断,六必居打从明朝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就已经存在了,迄今已有580多年历史。

  根据旧时铺号的规矩,掌柜一般由账房升任,但张夺标是个例外——他是由粮柜破格被升为掌柜的,且一直经营六必居到一九四九年。个中缘由,得从一百多年前的那一场大火说起。19006月,随着光绪帝向列强宣战,义和团团众大量涌入北京,京城陷入了内外交困之境,外有八国联军虎视眈眈,内有义和团大肆烧砸“洋人”产业。偌大京城,竟没有一处老百姓的安身之所。前门外曾是繁华的商业区,彼时也是一派萧索,而矛盾也在静默中酝酿。

  在距离六必居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名为洋德记的药房,以贩卖外国药为营生。义和团进京后,这家铺子悄然把名字换成了“老德记”,但依然不肯放弃洋药生意。这个秘密很快被义和团发现了。616日,有暴徒冲进了老德记,在店内疯狂打砸,掌柜伙计逃得不见踪影。一片混乱中,有人在铺子内放了一把火,火苗迅速攀上了木质的梁柱,又以令人惊恐的速度传遍了整条商业街的铺面。

   前门外陷入了一片火海,六必居也没能逃过此劫。当火势蔓延到自家店铺时,伙计张夺标的第一反应却不是跑,而是想办法把梁上的牌匾撤下来——铺面救不得了,但只要这块牌匾还在,招牌就还在!张夺标背着沉重的牌匾,一路跑到了位于崇文门外的临汾会馆,小心地存放了起来。

   这场大火击垮了六必居的东家赵致中。万念俱灰的他,给了伙计们散伙钱,自己也打算回山西临汾老家。可是,匾额还在,手艺还在,数百年的故事岂能说断就断?当时的掌柜霍凌云不信这个邪,铆着一股劲儿,要把六必居的匾额重新挂起来。他召回了一些伙计,凑了些钱,又派曾被辞退的学徒孙万泰去捡些木料,一点一点搭建起了六必居的新店面。

  新店落成后,深受感动的赵致中要给霍凌云1000两银子作为酬谢。其实,蒙受巨大损失的老东家哪还有什么银子呢?霍掌柜心知肚明。精通世故人情的他没有取银子,而是提出把银子放在柜上“吃股”,也就是所谓的“虚本实利”。如此一来,赵致中便以股份的方式回报了他。从此,霍凌云从掌柜变成了股东,六必居的账册里开始写上:霍凌云,原本银壹仟两。

   六必居重新开张了,那块劫后余生的匾额,又被高高挂起。为了这块匾额,还有李向荣、孙万泰等十多人付出了努力,并得到了新店的股份回报。这样大规模入股的方式,在六必居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句话说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一种朴素的共同信念。对于这些辛苦打拼的生意人来说,信念,就凝聚在那一块牌匾上。匾上的字是严嵩写的吗?是也罢,不是也罢,对于一个铺子的人来说,这就是他们最重要的宝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那血雨腥风的特殊历史时期,六必居与许多老字号一样未能幸免,这块牌匾再次遭到破坏。六必居门店亦更名为“红旗酱菜厂门市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总理提出想参观六必居。周总理随即指示有关部门将六必居老匾取出,字样重镀二两黄金,将牌匾悬挂在六必居店堂之中,接受了田中角荣和日本渍物协会的参观。由此,众多老字号接连挂回了传世的牌匾,而京城老字号的故事,也将继续讲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