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晋察冀边区印刷局旧址

标签:
文——626 |
分类: 文稿 |

秋高气爽的季节,太行山上秋实累累,大枣熟了,核桃也熟了,山间农田的庄稼丰收在望。不佞偕妻与弟弟、弟妹及两家侄儿、侄媳们等一行翻山越岭驱车数百公里,历经艰辛前往位于太行山深山区的阜平县东沟村,专程拜谒岳父
不佞等一行驱车出京后顺京石、廊涿、京昆、保阜高速连续行驶五、六小时数百公里,于偏午到达阜平县。在县城中兴街就餐后,即由阜平县城西沿207国道驶向东南,在马兰叉口下了公路,进入人烟稀少的太行山腹地。在狭窄、蜿蜒、崎岖、险峻的山路上经过了一路颠簸,其间又跑了几十公里的冤枉路,费尽周折,终于近黄昏时分寻觅到了隐于太行山山脉深处的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东沟村。进村后,不佞等一行受到印刷局旧址房东牛树忠夫妇和牛清泉等当地村民们的热情接待,并满怀深情地驻足于老前辈们当年战斗和工作的院落老屋前与之合影留念。大弟弟还发挥特长,为村中老年妇女们照了相。
晋察冀边区政府及晋察冀边区印刷局旧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三官村所属的东沟自然村中南部,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曾为晋察冀边区政府及晋察冀边区印刷局所占用,现为村民牛树忠、牛春祥(已故)、牛喜军所居住使用。整个院落座北朝南,南北长约 36米,东西宽约21.2米,总建筑面积约为765平方米。由南房、一进院过厅、二进正房、耳房及一、二进院东西厢房组成。现存原建筑8座,计37间。
南房坐南朝北,面阔七间,东侧为院门。院门左侧门框的长条木板上“晋察冀边区人民银行”几个朱红色字体依稀可见。一进院过厅座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一间,中间为门洞,大门为板门对开,门洞内叠放着村民为老人准备的寿材板料一份。门洞东西两边各为三间,硬山布瓦顶。
二进院正房座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此现为房东牛树忠的儿子、儿媳之婚房,房东拿钥匙打开房门,不佞等得以进入屋内参观。正房东西各有耳房两间。屋顶为硬山布瓦顶。二进院内保留着当年印刷局使用过的石盘碾磨一座。房东老伴介绍说,当年经常推(磨)麦子给他们(指印刷工作人员)吃。足可想向当年解放区政民关系之和谐。
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布瓦顶。
马棚临街,座南朝北,与一进院倒座南房隔街相对。马棚面阔四间,进深一间,屋顶为平顶。此建筑能够在原址原样保留至今,实属不易。
据《阜平县志》和《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简史》记载:1938年3月20日,晋察冀边区银行成立并附有印刷部。6月,中共北方分局与边区政府指示,将印刷部与银行分开,成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印刷局”(同时,银行还有加印部),开始发行边币。1939年7、8月间,边区印刷局和银行加印部辗转到河北省灵寿县油盆村一带。冀中印刷分局不久也转到阜平县大东沟村,与印刷局合并。此时银行加印部划归印刷局领导。印刷局局部和加印部设在油盆村,印刷局组成一、二、三厂。一厂(小石印)在黄土台,二厂(小石印)在大东沟,三厂(大石印)在大西沟。全局职工已有五六百人。为加强党的领导,根据上级指示,1940年初建立了中共印刷局总支部,吕东任书记。随着边区银行的建立和边币的发行,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时期使边区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经济战线上反封锁的主动权,稳定了边区人民的经济生活。嗣后,解放战争末期由此迁往石家庄,晋察冀边区(华北)人民银行在与陕甘宁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及山东解放区的(华东)北海银行合并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
“十一五”期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晋察冀边区印刷局旧址被列为保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对研究我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期革命历程中的经济史、银行史、货币史等均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
村民牛清泉保存的晋察冀边区印刷局当年使用过的印刷纸张、皮带、印泥、裁纸刀、烟包等文物。
牛树忠
牛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