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乐叶--
乐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05
  • 关注人气: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与《诗》——《论语》中的 论诗(二)

(2006-12-26 15:55:29)
标签:

诗经

孔子

传统

国学

分类: 古文

2分析

2.1问具体诗句:

2.1.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贡和孔子的问答可以分为两个回合。第一次回合: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因为子贡以前是处于贫困状态,后来凭借自己的商业头脑而逐渐富裕起来,所以他的问题,在贫困的时候不奉承,在富裕的时候不骄慢,做到这样就可以了?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在肯定子贡的基础上,再对他提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在贫苦中不仅不去奉承人,而且还快快乐乐地生活,富裕不仅不骄慢待人,而且还谦卑有礼。从老师的回答中,子贡想到《诗》,于是就有第二个回合:子贡引诗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第一章:“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句的本义是指在制作玉器时需要经过:切割、磋磨、雕琢、抛光等多个程序,使玉由璞玉而最终成形。在《淇奥》一诗中的意思是,有斐然文章之君子,经过层层的修为,完善其品德。在子贡与孔子对话时,子贡从老师对自己品德上的的进一步要求而联想到《诗经》的所说具有的相似意义的诗句。这个令老师很欣慰,很高兴地说,可以和子贡谈论《诗》了,从已经说过的话可以想到还没有说出来的话。

 

2.1.2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子夏是直接问关于《诗经》的问题,他对于《诗经》中的一个句子感到困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诗,仅有前两句见于今天的《诗经·卫风·硕人》,而最后一句为逸诗。这三句前面二句是很好理解的,讲的是女子的美貌。难的是最后一句:“素以为绚兮”。孔子也只就最后一句来分析说解:“绘事后素”,化妆时,要先打上白的粉底,然后再扑胭脂,抹腮红。绘画也是如此,要先有洁白的画布,然后才能开始在上面画上五彩缤纷的颜色。子夏不仅了理解这句话,而且想到它的更深一层意义,于是说:“礼后乎?”他显然是想到礼对于人的品德来说,是“绚”,是后来加上去的颜色。因为礼是外在的形式,是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礼必须是建立在来自于内心“仁”的基础之上,才可以真正起到礼的作用。由对《诗》的讲解而引申到礼义,所以孔子也说,可以和子夏谈诗了。而且很赞赏子夏,说子夏也启发了孔子。传说中,《毛诗》得自于子夏。子夏和老师论诗时,所运用的方法,一定也会在他传授《诗》时反复使用。

 

2.2诗的功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季氏)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从以上四则可以看出,孔子说诗的作用时,常和礼乐共举。因为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周以来所形成的统治秩序。而这种秩序因为春秋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良,(铁器的使用),使得生产关系发生改变,导致统治秩序出现改变。礼使得上下有序,是分别对待;乐是上下一齐,使和睦融洽。礼乐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而诗则是礼与乐的结合品。诗在周、春秋、战国时期,是诗文、音乐、舞蹈三者的结合品,即可以以乐感染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又可以体现礼的精神。因为在朝堂或是在民间,何时何地奏何诗,都是有一定的规则。诗、礼、乐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而诵诗以达政,不学诗,无以言,则反映出春秋时期在外交时,赋诗言志的传统。这个在春秋左传中有大量的记载。外交在春秋时,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运用好外交,可以避免战争,可以争取外援,可以孤立敌人……。而在开始私人讲学的孔子那儿,教给学生一门生存技能,或者是让学生得到进入仕途的工具,诗都是必不可少的。孔子的学生,不再是将知识单纯地当成个人修养的必须部分,因为他们不是有权势的上层阶级。而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去学习,希望以后可以靠它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孔子也是鼓励如此,说学而优则仕。在诗教方面,也是如此。不学诗,无以言,不是说不能说话,而是不知道如何在和上层阶级打交道时说什么话。同样,礼也是有分别的。上层的礼和下层民众的礼是不同。如果想进入上层,就必须了解它们,习得它们,比上层贵族更懂得如何正确运用

诗的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识物名,是指在诗中可以得到知识。因为诗是从大众中来,(不论指风诗从平民百姓,还是雅诗出自贵族之手)有很深刻的民众基础,所以可以兴(修身)、观(观风俗之盛衰)、群(群居相切磋)、怨(怨刺上政)的作用,而且可以习得在家事父,在国事君的道理(因为中国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父和君的地位相似),可以认识鸟兽草木。

 

2.3孔子对诗的贡献

2.3.1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在《诗经》传承过程中,是在不断地修证的。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是汉朝毛诗的版本。在汉朝或是它之前或孔子之前,是什么样子?孔子对诗的贡献是什么?要依据现有的文献和考古的成果来说话,但这还是悬案。

有种说法:诗原有三千之多,到孔子时,他依据礼等规则,开始删诗,最后存下三百首,即今天我们所见的诗经。(史记)但是这种说法,多被驳。因为在春秋左传中记载“季札观乐”一事,(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诗)其中提到的诗的顺序和今天的大致相同。而当时,孔子不过是个孩童而已。且左传及其它先秦典籍中所提到的诗,今天大多可见,仅少数亡逸,所以从中可以推断孔子所见的诗,已接近今天的诗经。

在论语中,记载的“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应该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孔子对诗作的贡献,应该是删除一些多余累赘的诗乐,使雅、颂更为精致和谐。(诗是三诗乐舞三者一体的,很可能孔子所做的工作,今天都已经看不到了。因为他很可能是修订了音乐和舞蹈,对于诗文的本身仅做小部分的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