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孔子说仁(二)
(2018-03-03 08:32:41)
标签:
育儿教育文化 |
分类: 妈妈讲国学之《论语》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之一》
这句话有两种翻译:其一,子曰:“居住在仁爱的邻居中才是美。居处不选择仁,怎么能算明智呢。”这是荀子的译法,《劝学篇》:“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我们知道孟母三迁,就是里仁为美。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不可能完全不被环境所感染。想一件事不明确时,身边人的一句话,可能瞬间改变一个人的决定,而这种长期而微小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任何人都抵挡不住身边人长期的侵蚀。所以当颜渊问怎么实现仁时,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外界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增加正面的影响。
孟子对这句话却有另一个解释,“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按孟子的说法,这句话该译为:“人能居处于仁为美,若择身所处不是仁,怎么能算得上明智呢。”
没有孔子说这句话时的环境还原,我们很难判断究竟原来是哪个意思。一个是安身,一个是立命。都对。第二个意思虽然其意更深,但以孔子常是就近引导的说话风格来看,更有可能是第一个意思。下面这句话,有说到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与第一个意思同。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论语.里仁之六》
参考翻译:我没有看见喜欢仁,憎恶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便觉没有别的其它胜过仁了;若能憎恶不仁,那也就是仁了,因为他不会让不仁的事物加在他身上。有能够花一天的工夫在仁上的人吗?我没有见过能力不足的。或许有,但我没见过。
为仁在己,在心。心之所至,无所不至。唯心所指,气即至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安守自我,执善固执。
仁虽难,却也易。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还有一句话,与此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之三十一》
参考翻译:“唐棣的花开,翩然摇动着。哪是不想念你?是住得太远了啊。”子曰:“没有真想啊,远什么呢?”
心之所至,则无远近。不是力不能及,心未至耳。所以没有力不足者,只有心不至者。冉求曾说过,“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限制)”。性之在人皆相同,皆本有仁心在,故而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孔子说冉求限制了自己,所以才有力不足之感。
孔子此言,一针见血,只要人真诚地直面自己的内心,不要妄自欺罔。直指心之所在即为仁之所在,而我未能在,是因为什么?由此而深切洞察自己内心真正未能放下的是什么。
孔子深怅世人之不愿走向真正的仁道,故而叹息之。其实我们知道他曾夸过颜渊,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的,也能日月至焉。故而并非真正“未见”,而是见之甚少。众生芸芸,无不在名利上蝇营狗苟,画地为牢,其心迷误。苦海无涯,亦是人心所造。天堂地狱,只是一心之间。
虽说心之所至,即是到达。这是佛家所谓顿悟。但做为一个长久身处社会环境的人来说,事实上大多数人是做不到如此彻底的瞬间到达的。对仁道的疑虑、对世俗的缠恋、固有的思维模式的难以超脱。但虽说是难,但也确实是不曾用得全力在于仁上,因为心尚有它恋。志之所蔽,气则蔽之。“心中有斯须不和不乐,而鄙作之心入矣。”(《礼记》)在这反复的与自我,与环境的争斗中,渐进便成了适合大多数人的修行方式。
受己身之累,受环境之累,所以很多修行者选择远离人寰。但远离人寰就解决问题了么?内心若有所依恋,便是无可逃于天地之间。故而仍然需要在知上不断加固,深知而后便能化为行。里仁为美,闻道思义,多读书(于今而言,多读书便是多与仁者相处了),熟谙天道自然之不可违,所谓“时时勤拂拭”,方是正道。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之五》
参考翻译:子曰:“富与贵,是人所想要的,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了也不接受。贫与贱,是人的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就算贫贱也不去改变。君子若失去了仁,还能叫做君子吗?君子一刻也不离开仁,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样,困顿奔波的时候也是这样。”
李顒《四书反身录》:“伊尹一介弗取,千驷弗顾;夫子疏水曲肱而乐,不义之富贵如浮云;颜子之乐不以箪瓢改;柳下惠之介不以三公易。古之圣贤,未有不审富贵安贫贱以清其源而正其流者。而况于中材下士乎。”
一个人能不以名利为生活目标,他的人生便比别人轻松了一大半。因为役使人者,无非声色货利。不为物役,本心则立。名利貌似是追求幸福的捷径,但它就像是一个邪恶的魔王,一旦走进去,便终生为奴,不得自由。驱使人们以各种不择手段的努力,去换取一点可怜而易逝的快乐。劳碌一生,纵使得到些虚名虚利,然而各种挣扎疑虑,终生萦累于心。何况古人云:“大富由命,小富由俭。”一个人于富贵,未必都能承受得起,并非得之便是好的。德不配位,往往反噬其身。故而意外之财,常人之所喜,君子之所惧也。
“常人之情,好富贵而恶贫贱。不知道富贵贫贱皆外来物,不能自主,君子所以不处不去者,正其达天知命之学……君子于此惟素其位而行,所谓素贫贱行乎贫贱者。稍有怨天尤人之心,或思打破环境,则大祸立至矣。故不处不去,正君子之智,所谓智者利仁也。”(程树德《论语集释》)
故而富贵于人,实是不可测之途。返而求道,安于性命,这条寂寞的路,走往深处,往往遭逢不可思议之感动。心悦之,则身安之。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体会到了那份慷慨坦然、寂静常乐之大境界,自是生死无碍,无处不恬然。
三、仁者之心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之七》
参考翻译:子曰:“人的过失,各分党类。只观察其人之过失处,便知其人心中仁的分数了。”
看一个人的病,便知病根所在。看一个人的过失,便知道其心之状。尤其是修德之人,若耻恶衣恶食者,那么其人便谈不上仁了。若是一个人的过失基于礼而因其情,则纵是过失也未违于仁。比如孔子说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又如颜渊死,孔子恸。
观过失不仅观别人的过失,更重要的是观自己的过失,是属于哪一类型的。有丝毫渣滓便即察知,这是成仁的工夫。亦是曾子《大学》所谓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察别人的过失易,察自己的过失难。克己者,观己之过而克之也,复礼者,从善如流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之四》
参考翻译:子曰:“只要真存心于仁,对人便没人什么厌恶的了。”
苏辙《论语拾遗》:“能好能恶,犹有恶也。无所不爱,则无所恶矣。”
一说,恶当是作恶之恶。《朱熹集注》:“此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
联系相邻的一篇,同样讲到“恶”。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之三》
前一篇讲自己无恶,这篇讲可以定人之好恶。
这里很明显是好恶之恶(wu)。而非做坏事,为恶之恶(e)。
皇侃引缪播云:“仁者,人之极也,能审好恶之表也,故可以定好恶。若未免好恶之境,何足以明物哉?”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故唯逍遥其外,方能看得分明,断得公允。
《朱熹集注》: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钱穆《论语新解》:此章,语更浅而意更深。好人恶人,人孰不能?但不仁之人,心多私欲,因多谋求顾虑,遂使心之所好,不能真好。心之所恶,亦不能真恶。人心陷此弱点,故使恶人亦得攘臂自在于人群中,而得人欣羡,为人趋奉。善人转受冷落疏远,隐藏埋没。人群种种苦痛罪恶,胥由此起。究其根源,则由人之先自包藏有不仁之心始。
又云:人心为私欲所障蔽,所缠缚,于是好恶失其正,有好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此又不能好之一征。惟仁者其心明通,乃始能好人恶人,此又仁者必有知之说。知勇之本皆在仁,不仁则无知无勇,恶能好恶?并好恶而不能,此真人道之至可悲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之二》
参考翻译:子曰:“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处于困苦的环境中,也不能长期处于安乐的环境中。仁者安处于仁,智者行仁义之事而利于自己。”
《礼记》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皇侃《论语注疏》:夫君子处贫愈久,德行无变,若不仁之人久居约,则必斯滥为盗,故不可久处也。乐,富贵也。君子富贵愈久,愈好礼不倦。若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必为骄溢也。
钱穆《论语新解》:仁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桃杏之核亦称仁,桃杏皆从此核生长,一切人事可久可大者,皆从此心生长,故此心亦称仁。若失去此心,将如失去生命之根核。浅言之,亦如失去其可长居久安之家。故无论外境之约与乐,苟其心不仁,终不可以久安。安仁者,此心自安于仁,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自然安适也。利仁者,心知仁之为利,思欲有之。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人仁寿。”《论语.雍也之二十三》
《朱熹集注》: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碍,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智者利仁,如张良之类,能谋善断,趋避得当,动而无阻,如水流之无碍。
仁者安仁,如孔子之曲肱而乐,不安于境而安于心,无物可夺其安。如苍苍云山,不可移也。
孙奇缝《四书近指》:山水无情之物也,而仁知登临则欣然向往之。盖活泼宁谧之体,触目会心,故其受享无穷,此深造自得之学。
山水之美,通过人心的诠释,即为艺术。天道人心一也,自然之境,也可会意于人心之境。人心之不可言说处,往往通过山水花鸟,风云树木之象形而得以表达。比兴可言志,可拟心,就近取譬,非但其义得之于心,其美亦令人向往。
至于仁者寿,是因为其心安恬之故。《黄帝内经》黄帝问岐伯,为什么上古之人春度皆度百岁,而今时之人年半而衰。岐伯答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四、仁道之重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吾未见蹈仁而死者。”《论语.卫灵公之三十五》
前面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蹈仁而死,即是杀身成仁。
《朱熹集注》: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于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无水火不过害人之身,而不仁则失其心,是仁有甚于水火,而不可一日无者也。
人总是求诸于外在而不懂求诸于内心。仁之重,甚于水火。子曰,君子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夫子逢陈蔡绝粮之境地而依然弦歌不已,无违于仁故也。常在,常安,常无畏。
夫子此言,勉励人为仁之语。语气稍为激烈,可见夫子重视之深。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之三十五》
参考翻译:子曰:“若遇为仁之事,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钱穆《论语新解》:“言值当行仁,即当勇往直前,既非出于争,自亦不必让。故求道当尊师,行道则无让师之义。”
五:结语
仁道之重,须臾不可离,而重于生死。在《论语》中,孔子说仁其实很少,除了答弟子问以外,就这么寥寥数章,不及说君子远矣。大抵是因为君子之道可期而至,而仁道之大之重,之深远幽微,及之者少。且其触及本心之质,言语难明,只可默识之的缘故。人道“言至无言处,方知道在心”,到了那境地,一切自豁然洞明,不待多言。所以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之一》
参考翻译:孔子很少说到利、命和仁
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之罕言也。
此章争议甚大,有人认为“与”字当译为,赞同。就如“吾与点也”的与字同义。也就是说当译为,孔子很少说到利,赞许命,赞许仁。
孔子有说过命,也有说到仁。但以这两者在人生中的份量言,孔子所说,真的很少。孔子的引导,常在学生们力所能及处。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之三》
仁是爱人之心,是内心情感最纯粹最美好的部分。如果失去这个根本,礼乐则失去意义。一个仁字,道出人人心本质。亦提纲挈领,涵盖了心之美德的全部。
王阳明说:“一心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按他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以其秩序而言,谓之礼。以其洞察变化而言,谓之智。
我们说,每一个人都具备有仁心,只是与身之所欲混杂不清而已。每一个人都曾感受过自己内心的恻隐之情,关爱之情。若能常守自己这一点神圣不火苗,让它发扬它的正大光明,则本体清明,不至昏昧,日用寻常,无不在此觉之中。
于儒学而言,立志是起点,成仁是目标,学是过程。《大学》开宗明义,说得清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便是回归一毫不杂的心的本然,便是达成仁德,率性归道。
李顒《四书反身录》:“全此德者,‘常伸于万物之上’。富贵、贫贱、威武、患难,一切毁誉利害,不足以动其心。”护爱周遭,恩泽所及。岁月无伤,生死无害。这大约就是仁者的样子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