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孔子论礼(二)

(2017-08-22 19:49:55)
分类: 妈妈讲国学之《论语》

三、礼之心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之十三》

参考翻译:子曰“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那礼有什么用呢?”

中国哲学讲究“天下为公”。公,是一种温暖的情怀,是一种博爱之心。心存大公的人,能以集体的利益为利益。国家、社会是一个集体,是部落群居的产物,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能更好地生存的一种方法。就如柏拉图所说:“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自给自足,相对于我们的需要来说,每个人都缺乏许多东西……由于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为城邦或国家。”

人有私心,有私情,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有了利益冲突,纷争就出现了。争,是一个双刃剑。因争而失,失利益;因争而得,失良知。在“争”中生存,注定进退失据,其心仓皇。一个国家、民族若人人争利,则集体生存的意义荡然无存。人类历史,就是如何保存与维持集体生存的艺术史。人们以国家为单位,以礼让为公德,以礼制,包括法律为武器,来止争保群。

孟子最讲“义”,所谓义,就是最恰当的行为。而最恰当的行为,以取得最大的集体利益为准则,绝非一已私利。荀子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利,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利,多利则强,强则胜物。”

有公心,则能谦让。让则止争,不争则和。《左传》:“君子曰:让,礼之主也。”

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在让与争的平衡中温暖地保存自己的一个小集体,并兼顾身外的大集体,则是一种莫大的智慧。强调让,是因为人易争而难让,尤其是难有那份大公的大爱情怀。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化之十一》

参考翻译::“礼啊礼啊,就是供献玉帛吗?乐啊乐啊,就是击打钟鼓吗?”

这讲的是礼的本末问题。徒有其表,礼的内涵荡然无存,做这些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感叹时事而发。

钱穆《论语新解》:“玉帛,礼之所用。钟鼓,乐之所用。人必先有敬心而将之以玉帛,始为礼。 必先有和气而发之以钟鼓,始为乐。遗其本,专事其末,无其内,徒求其外, 则玉帛钟鼓不得为礼乐。”

礼之所贵,安上治民;乐之所贵,移风易俗。玉帛钟鼓,如渡水之舟,表其诚心,抒其和气,而达成礼乐之用。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之十六 》

参考翻译:子曰:“射箭比赛不主要在能穿透皮革,因为各人体力不同,这是古时的规距啊。”

当时的人射箭,有两种。一种是乡射,是一种比赛,也是一种娱乐,由乡大夫主持。叫做礼射。于空旷处张一块布,上面画上野兽,或贴一块兽皮,称为皮侯。乡射只讲准头,不讲箭是否穿透了布。其意在以射观德。

另一种,是军射,用甲革,射箭要求要穿透甲革。因为军射是一种军事训练,以杀人为目的,故而非但讲究准头,还讲究力道。

《乐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也就是说,自从武王灭了商,建立了周,天下稳固,就不再崇尚多力气能杀人。所以息了贯革之射。“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朱熹集注》)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之二 》

参考翻译:子曰:“恭敬而不懂礼就会疲倦,谨慎而不懂礼就会怯懦,勇敢而不懂礼就会作乱,直而不懂礼就会伤人。君子用深厚的感情来对待亲属,民众就会兴起仁。不遗弃故旧朋友,民众之间的人情就不会淡薄。”

当我们想到“礼”时,总会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合适的距离,似乎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戒备与陌生。事实上孔子在讲礼的时候,总是充满感情。“君子笃于亲”“故旧不遗”,“笃”字如此温暖,令人心生感动。而“不遗”却含有一种轻轻的酸楚。

句句皆是心性的平衡。当我们日常身处于嶙峋怪异的人性之中,正如孔子所谓的“劳”、“葸”“乱”“绞”,而身心疲惫之时,再来品味这圣人情怀,这般地智慧、宽阔而温情脉脉,正所谓光风霁月,高山流水。唯见性情的无限美好。

《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说的都是上行下效。居上位者重孝悌,重故旧,则能风化百姓。孔子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想起宓子贱为单父宰,“贤不齐者五人”,孔子曾赞扬说,像对父亲一样对待三个人,足以教人什么是孝了。对兄长一样的五个人,足以教人什么是悌了。朋友十二人,足以隔绝蒙蔽。老师一个人,足以虑无失策,举无败功。

四、礼制

荀子说:“至善者待之以礼,至不善者待之以刑”。礼制是一种社会规范,其内容极为广泛,从刑法至普通的饮食起居,无所不包。周公制礼作乐,曾著《周礼》,试图全面地理清整个社会秩序,可谓事无巨细。《周礼》是一种政治成熟的标志。汉代的刘歆称之为“致太平之迹”。

当然,能按之实施,自然是一个理想社会。可惜人心唯私,人没有到那个精神境界的时候,任何理想化的东西都难以落实。就算有了《周礼》,社会仍旧逐渐礼坏乐崩,乃至于整个封建政治制度的崩溃。

国家覆灭了,礼制的光辉尤存。经后代修改,都是国政。到现代,有些变成了法律,有些成了一种人品素养的标志,而另一些不再适合于当今社会的内容,则永久地湮灭了。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之十四 》

参考翻译:子曰:“周代总结了夏、殷两个朝代的经验,礼制多么完美文雅啊。我遵循周代。”

这是一个礼制逐渐成熟的过程,李泽厚说孔子“既非复古,也非革命,乃积累进化论者。”其实说起来,简单的一句话:我只想要最好的。从孔子的时代看,周代的礼制,确实是最好的,因为它是集大成者。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之九》

参考翻译:子曰:“夏代的礼,我能讲,可惜没有杞国的记载可作为证明;殷代的礼,我能讲,可惜没有宋国的记载可作为证明。文献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那么我就能印证它了。”

钱穆《论语新解》:此章孔子自言学夏、殷二代之礼,能心知其意,言其所以然,惜乎杞、宋两国之典籍贤人皆嫌不足,无以证成我说。然孔子生周室东迁之后,既是文献无征,又何从明夏、殷两代已往之礼?盖夏、殷两代之典籍传述,当孔子时, 非全无存。孔子所遇当世贤者,亦非全不能讲夏、殷之往事。孔子博学深思, 好古敏求,据所见闻,以会通之于历史演变之全进程。上溯尧、舜,下穷周代。 举一反三,推一合十,验之于当前之人事,证之以心理之同然。从变得通,从通知变。此乃孔子所独有的一套历史文化哲学,固非无据而来。然虽心知其意, 而欲语之人人,使皆能明其意,信其说,则不能不有憾于文献之不足。

夏殷时代较远,文献多是官方的且仅仅由官方拥有。到了周代,一些文献士大夫可抄之藏于其家。所以夏殷或更早之前的文献随着朝代覆灭,一旦失佚,再无可求。周代后,纵使秦始皇焚书坑儒,仍然有许多典籍籍由士人的私藏或背诵,流传下来。《四书反身录》云:“沛公入关,诸将争取财物金帛,萧何独收图籍,沛公由是具悉天下厄塞、户口强弱。即斯一节观之,则知文献所关之重矣。”文明,即此类天下大公之人舍了许多利益,甚至性命,保护并流传下来了。这是民族之魂,中华之瑰宝。

子曰:“禘自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论语.八佾之十》

参考翻译:子曰:“禘礼自第一次敬献香酒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论语.八佾之十一》

参考翻译:有人问关于禘礼的说法。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象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指着自己的手掌。

禘礼,是祭祀之礼。禘祭有三种,第一种是大禘,五年一次。“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就是说,大禘只有“王”才能使用。大禘是祭始祖之所自出,也就是比始祖更前的一位,比如周人以后稷(即五谷之神稷)为始祖,稷的父亲是帝喾,所以周天子大禘时以帝喾为主神,后稷及其下的列祖为配神。诸祖先按顺序左右排列,父为昭,子为穆,称为昭穆。这是大禘。

当时诸侯,都是公侯伯之爵。有些称王的,是自封,而不是由周天子封的,所以依礼制都不能用大禘之礼,孔子所在的鲁国也是如此。但孔子之时,诸侯国僭越,普遍都有大禘。

第二种是吉禘,旧王新丧,新王奉旧王的神主入宗庙,此时举行大祭,以审昭穆,叫做吉禘。

第三种是时禘,是一种于夏季举行的祭祀。

孔子于这两节所说的禘,指大禘。大禘之时,先“灌”,也就是用香酒敬献主神,然后序昭穆。鲁国因政治原因序位不明,昭穆混乱,所以孔子说自灌而往,就不想看了。

《礼记》有云:“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中庸》云:“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禘礼可谓追本求源,理清顺序,精诚意敬。治理天下事能如此,便能如在掌中之易。即如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意。

说治理之易,不是说祭祀本身。而是说那种处事方法,以及内心肃穆审慎之意,也就是说,非取事之本身,而是取其道。孔子所重,永远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后面的心灵状态,及其指导思想。事即是道,道即是事。因事明道,循道行事。读《论语》而把事与道分开来说的,我不认为他掌握了孔氏之学的真髓。平时我们常听说“君王无道”这样的话。其实不止君王,普通人也一样。若无道,便昏聩,处事不明,进退失据,一生颠倒。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熟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之十五》

参考翻译:孔子进太庙,每件事都问。有人说:“谁说那鄹人之子懂礼?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正是礼。”大,通太。

这段翻译有两种说法,皆通。主要区别在后面的“是礼也。”三个字。也就后面是句号还是问号。是陈述句的,表示这正是礼。太庙是一个国家最庄严的地方,鲁国的太庙,是周公庙。进去后含敬畏之心,虽然全都知道,但仍然生怕有误,再问一遍,以求确认。慎之至也。

子入太庙,是孔子年轻时初入太庙为助祭。孔子年少即以知礼而闻名。他小的时候,玩的游戏都是祭祀之事,可见他对于祭祀之向往。因此就算他没入过太庙,对于太庙之礼仪及其祭器,当了如指掌。当然实地去参加助祭又不一样,每事问,正表达了他那份无比恭敬而至惶恐的心态。所以孔子说,这正是礼。所谓正是礼,不是懂不懂礼器,而是强调那份恭敬审慎之心。

当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鄹邑的大夫,别人称孔子为“鄹人之子”,是一种轻蔑的称呼。一来初出茅庐,二来看似很惶恐,什么都不懂,

另一种说法,“是礼也?”说孔子知道太庙中装饰祭器尽是僭越。孔子进去问,这是什么?是一种讽刺的反问,而不是疑问。当人们说他不知礼的时候,他还是反问,那是礼吗?也就是说“是礼也?”,后面的“也”字,当为“邪”。

古文中“也”是肯定句,以之为疑问句,似有不妥。这两种心态,应当说都符合孔子。一种是对先祖之极敬,另一种是对非礼之诘问。但我们从时间上看,如果这事是发生在孔子初入太庙为助祭之时。那么当以第一种意思为当。如果是孔子真正成名,多次掌管祭祀后再每事问,那么当是后一种意思。窃谓以孔子的性情,入于太庙那种地方,陈设纵有不妥,必仍是以敬意为上,因此偏向第一义。

五、孔子起居

孔子是礼制的维护者。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地感叹诸侯们的僭越行为。而他自己,则更是一个礼制忠诚的遵守者。在《乡党》一篇里,记载了一些孔子为官的行为以及生活起居。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看,自然觉得循规蹈矩,拘谨木讷。然而一个人自由在于心灵,而不在外表的放浪。世人多颠倒,反嗔圣人为迂。

一阴一阳之谓道,从阴阳的角度来讲,内阳则外阴,正是有其正反相对之处。比如讲大德之人,被褐而怀玉;又如讲为人,内方外圆。皆是表现出内外相对的一面。孔子之能“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正是指其内在方正,而外在无一丝放纵之貌的意思。外在按约定俗成的礼制行事,其意在于约束自己而适大众之意,自是人与人之间的圆成之道。

这里摘取几段孔子为官的行为举止及生活起居,目的是为了让人对礼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孔子所说的礼制,讨论的都是大问题。具体礼制落实于生活中是什么样,孔子自己的言行举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孔子的“恭”“让”之性情,于他的生活中表现无遗。现代人个性张扬,不能尽解当时的尊卑之道。孔子的举止,曾备受批评,因为看起来貌似谄上。学了这么多了,我们知道,孔子所重者,非在位之人,而是那个“位”本身,他想表达的,无非是礼。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孔子在乡里,温恭谦逊,好像不会说话。他在宗庙朝廷时,说话明白,辨论清晰,但很谨慎。

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在朝廷中,和下大夫交谈时,随和畅快。和上大夫交谈时,中正和敬。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论语.乡党之一》

国君在的时候,敬畏若不安,威仪合度。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国君命他迎接外宾,面色变得庄重,举足戒惧,快步走。

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

向一起站立的其他摈相作揖,向着左边右边。衣服前后飘动,整齐不乱。              

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论语.乡党之二》                

快步(迎向宾客),(舒臂行礼)象鸟张开翅膀一样。宾客走后,一定回来报告:“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吃饭不因饭米精便多吃了。食肉不因脍的细便多食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食物经久而变味,鱼烂了或肉腐了,不吃。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

色变了,不吃。味变了,不吃。没煮熟,不吃。                 

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季节未到,不吃。杀牲不对路,不吃。调味酱不合适,不吃。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肉品虽然多,食量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加限制,但不喝醉。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过夜的酒,街上买的肉,不吃。不撤姜碟,但也不多吃。               

祭于公,不宿肉。                

参与公家祭祀,祭肉不留到第二天。(分颁于人)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自家的祭肉,不出三天(必吃完分完)。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食不言,寝不语。          

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斋如也。           

虽然是用粗饭蔬菜瓜果祭祀,也一定进行斋戒。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之六》                

坐席摆得不正确,不坐。          

 

           

君赐食,必正席尝之。         

国君赏赐食物,必正了席位先尝一尝。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国君赏赐生肉,必煮熟了先向祖先荐奉。

君赐生,必畜之。       

国君赏赐牲口,必饲养起来。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侍奉国君同食,国君饭前祭祀,先行尝饭。      

疾,君视之,

病了,国君来探望,                

东首,加朝服,拖绅。

头朝东,把朝服盖在身上,配着上朝的大带。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论语.乡党之十》       

国君有命来召,不待侍者驾好车,徒步先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速
后一篇:解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