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盐井,顾名思义应为产盐之地。的确,盐井历来都是藏东南的盐业中心,目前这里还保留着近似活化石式的岩盐生产方式。
从盐井镇到晒盐场需走一段非常狭窄的山路,碎石乱土的路面仅够一辆车驶过,如出现会车也只能倒回去了,还好,可能此地比较偏远的缘故,车很少,约20分钟的路程还没遇到过会车。
到达晒盐场,只见澜沧江边有一片片用木架搭起似一层层小梯田的平台,这就是盐田。盐卤则是取至江边的岩洞,盐井山高谷深,沿江两岸三叠纪红色砂砾层出露有盐泉,据资料介绍,其含盐量高达30.7克/升。当地盐民将泉口扩大,就地势在泉口上层层修建高1.8—2米的方形平顶木棚,顶盖10厘米厚的不透水红粘土层,四周略高,用以晒盐。晒盐人先将盐卤一桶桶地从岩洞中取出,然后背上五、六层楼高的木架上的盐田旁,倒入自家的盐池中澄清后再将盐卤抽到盐田中,经3—5天盐水自然蒸发,析出盐分,即为“藏巴盐”,然后盐粒扫拢即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最辛苦的当属背盐卤,平均每人每天要背60—100桶,而淘井、背卤水、晒盐等繁重劳动均由女人承担,男人则赶着马帮翻山越岭去卖盐,所以,在盐井还能看到在另处几乎绝迹的马帮。
盐井乡属藏族聚居地,然而盐田却属纳西族。传说明朝年代纳西族首领木天王率部下用武力夺下盐田,而守盐田的土卒世代相传就成了当今的制盐人。不过当地的纳西族只有族种上的意义,他们讲藏语、穿藏装、信奉藏传佛教,而人口占多数的藏族却信奉天主教,这种奇异的文化现象更给这古老的盐井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江边晒盐最好的天是当地人所称的“桃花月”,即农历三月份百花盛开之时。这里产的盐头道盐最好,也最白;二道盐中有点土;三道盐则是喂牲口的。盐产量多年来变化不大,一般就是年产300万斤左右,每公斤可卖到1元左右。下盐井村共有64户从事盐业的专业户,他们的盐主要销到西藏的左贡、芒康、察隅、以及云南的德钦、丽江、四川的巴塘、理塘等地。
然而,我们此行见到的晒盐人比以往少得多,我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既辛苦也不赚钱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相信不久将逐渐走向消亡……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异常清苦的晒盐人.......

20

21

22

23

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