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门”与幸福同行……
文字/摄影 瑶池花雨
很久没写音乐随感了,自从11月初写完图兰朵,到中、下旬又去听了两场白建宇弹奏的贝多芬,不记得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听的,两场下来,糊里糊涂、心不在焉的听完,不是老白弹得不好,或许是开幕式时听他演绎的“拉三”太极至了吧?!以至自己还沉浸其中、未能抽身,当再次聆听他弹奏贝多芬的曲目时,自己却不在状态。11月30晚那场因为要参加一个公益晚会而错过了。据说那位日本美女——诹访内晶子+“海豚”小提琴演绎的“柴小”非常棒,但夏小汤+广交的组合就不尽人意了。然而,不管是自己亲身去感受的,还是道听途说的,我似乎都是神不守舍中过渡,没有半点提笔的欲望。
直至周六晚(12月8日),那场被名命为“与幸福同行”的音乐会,终于让我找回了一点想写的冲动。
图1
当晚的功臣、卓越的指挥家——克劳斯·彼得·弗洛尔(Claus
Peter Flor)

很早就看到节目单,是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简称“门小协”)和布鲁克纳的E大调第七交响曲(简称“布鲁斯纳第七”);
“门小协”是我喜欢并熟悉的,而“布鲁克纳第七”对我来说就有点费劲了。
布鲁克纳,这位马勒的老师,他的作品就象一个庄严肃穆的迷宫,你得步步为营地费很大的力气、象解迷那样去理解后才能真正的感受。听过马勒作品的人都知道,马勒的作品也是如此,一般人不轻易能听进去。但我这个人自小就有股“犟”劲,越是高难度的,我越要去挑战去克服它!于是,这晚的布鲁克纳,我多少带着点跟自己较劲的心态去听的。我在想,如果布鲁克纳我都能听进去了,马勒还是问题吗?!结果,这晚的“布鲁克纳第七”并没有如我想象中那么艰涩,尤其到第三、四章时,我感觉自己已经可以完全进入状态,听得有滋有味了。或许这些应归功于当晚负责指挥的克劳斯·彼得·弗洛尔(Claus
Peter
Flor),这位出色的指挥家已不是头一回来中国,但这次他让我真正记住了他。
图2

布鲁克纳是一支很考验乐队和指挥的曲目,我认为昨晚舞台上最辛苦的一个人绝对是弗洛尔。布鲁斯纳的四个乐章,不管是第一乐章的快板、还是第二乐章的慢板、甚至是第三、四乐章的谐谑曲和终曲,他都是忙个不停,”广交“能这样超乎一般水平地演绎布鲁克纳,绝对有赖弗洛尔出色的指挥水平,要换了其他人(余隆?韩军同学可千万别告诉余隆啊,否则我死定了!嘿嘿!),我想就不是这个效果了吧?!不过,不管怎样,昨晚能把布鲁克纳听进去,我既感意外也很满足了,又一次成功的挑战自我。
图3
全国仅有的四把“瓦格纳大号”,当晚一并同台亮相,表现不俗,营造“布鲁斯纳”的震撼气势,功不可没!

昨晚莉迪亚·拜希(Lidia
Baich)一上台,可说让我眼前一亮,身型不是特别高大,但也够标准了,脸上的小酒窝甚是迷人,俄罗斯美女的气质在她身上尽其体现。我当时就想:美女+名琴,那可是非一般的视觉与听觉的享受啊!
图4
气质不凡的俄罗斯美女小提琴演奏家——莉迪亚·拜希(Lidia
Baich)

图5

图6
拜希与弗洛尔

图7

图8

我知道喜欢柴科夫斯基的人特别多,但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更需要门德尔松。并不是因为羡慕他生长在优越的家庭下接受优良的音乐氛围而造就的完美人生,而是他的音乐确实减轻了我许多来自现实中的种种压力,对我来说可算是减压良方。
“门小协”是我熟悉并一直喜欢的,当莉迪亚·拜希拉奏出的第一个音符飘进我的听觉神经时,我立马就醉了……这熟悉的旋律、这美妙的音色,让人飘然、让人忘我……那一刻的感觉是:愿意在这样美妙的旋律中幸福地死去,让音乐把我埋葬……
不过,在我闭目听了大概10分钟回过神来时,突感不妙。不知是拜希未能驾驭好这把顶级的瓜奈里小提琴?还是她当晚状态不佳?抑或……本身的技术还不过关?不过由开始我就觉得她站的位置不对,太靠后,好象生怕前排的观众干扰她似的。总之,“门小协”的后半部分她发挥得太一般,有点生硬,起伏的变化未能体现出来,甚至完全被“广交”抢尽风头,牵着鼻子走。这时,我开始留意她手上的小提琴。这把传说中的1727年的瓜奈里小提琴出来的音色就如此这般了?实在没有太多让人惊喜的地方。(不知当晚上阵的是否真的瓜奈里?要是临时换琴那也太不厚道了,要知道有部分观众是很渴望见识这把名琴的,起码我就有这种想法)。
图9
这把就是当晚拜希拉奏“门小协”的小提琴,真的是传说中的1727年的瓜奈里?呵呵……不知道了,反正我以前没亲眼见识过真正的瓜奈里,但如果这把是真的,按今晚的表现,这把1727年的顶级小提琴未免太浪得虚名了吧?

在回家的路上,一边重温着门德尔松的音乐,一边思考着:“为什么这场音乐会要命名为‘与幸福同行’?可是,这场音乐会有那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是我鉴赏水平有限而未能领会以至今晚无法与幸福并肩?”直至听完整只门德尔松的CD,我终于醒悟。我想,幸福就象听这场音乐会,过程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部分,但也不乏美妙之处,如果我们懂得把不足的剔除在外,留下美好,那怕仅剩余很少一部分,而这场音乐依然是美好的。例如今晚,虽然我喜欢的“门小协”未能达到我预想的水平,但我不是意外地收获了布鲁克纳了吗?!生活也是如此,甜酸苦辣、百味俱全,学会把甜蜜的片段留在记忆里,回味的时候不就幸福的成份居多了?!
幸福,其实是一种来自内在的感受而已……
曲目: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演奏:什洛莫·敏茨(Shlomo Mintz)
幸福是需要分享的!在网上找到一段“门小协”的视频,与朋友共赏,让我“门”一起与幸福同行……(不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可能是折磨哦!慎入!呵呵……)
P.S:幸福的牢骚:):这晚的票很早就订好了,特意挑了个不起眼的位置,可是没想却左右受扰。首先在我左边的一对母女,整个晚上是“旁若无人轻私语”,小女孩还在两个座位间移来挪去,晃得俺几次走神。其次是右边的两位MM,看上去老大不小了也不懂规矩,一个劲地上演“姐妹情深”,频频你来我往的有说有笑,我想,你们聊天是不是找错地方了?!直至布鲁克纳的第三章时(此时音乐会已进行了2/3),我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于是转过头去毫不客气地狠狠瞪了她们一眼,这样她们才稍作收敛。所以,布鲁克纳的第三、四乐章,算是我整晚听得最舒服的。在此奉劝类似这样的观众:如果您不喜欢音乐,那请别浪费时间和金钱了。一张门票,说贵不贵,说便宜不便宜,用得其所岂不更好?!两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猫在家的被窝里不是更舒服?!当然,如果您真正喜欢音乐,那请先学会尊重演奏者、尊重其他人,既来之则安之,好好的感受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