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0岁以后,外企的人都去哪里了呢?

(2017-02-22 13:23:41)
标签:

苏金明

新普利斯

易知机电

分类: 情感世界
看到了一个帖子,身边也时不时的能遇到一些外企的员工,挺有同感的,我把标题的年龄又提高了5岁,所谓得失盈盈间。我还算好了,有个新普利斯的产品可以经营,只盘算着用心工作,能支撑到退休。唉,去年也退出中国市场了,好歹还能有库存,去他的2018,过好眼前再说了。
此文请年轻的朋友借鉴,规划人生别忘记50岁以后。
一、我为什么要加入外企

算起来,我服务于“外”字头的各种企业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现在也基本人到中年了。回想起加入外企的动机,还要回到十年前。

1999年,我还在某省会城市的一个设计院工作,由于项目的关系,跟一些外企公司的员工有过很多打交道的经历。

每次设计联络,他们都西服革履地从北京飞来,住在我们这个城市最高档次的酒店,拿着笔记本电脑,以及写满外文的资料,跟我们侃侃而谈。当初我是一个毕业将近十年的工程师,对这些人除了羡慕还是羡慕,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

加入外企的过程其实很偶然,也很简单,现在混在外企久了,知道进外企其实就是一层纸,更多的是靠运气。过程我就不细说了,总之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曾经仰视的外企,然后就是不断地跳槽,现在供职于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彻底地圆了自己十年前的梦,成了每天北京地铁十号线国贸站蚂蚁搬拥挤的人流中的一员。
二、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我最近考虑许久的问题,弹指一挥间,在外企十年了,我得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还能得到什么?我还能接着学到什么?

经过不断的思考,我给出了十年后的答案。

外企十年,我得到的包括:

一份看起来不错的薪水但是绝对中等偏下的生活质量;

我学到的主要包括:

供职公司产品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它们销售出去;

看起来还可以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外国人是如何想事情的。

还能得到什么?

答案:面对更年轻人竞争朝不保夕的饭碗!


我还能学到什么:

答案:除了吃当年设计院的老本,真的没有什么能学到的了。
三、我对外企的理解和外企供职人的出路

其实,国内的写字楼外企,跟现在的制造业,没有本质的不同。制造业那些血汗工厂,是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跟自然资源,生产出产品销往海外;国内的写字楼外企,也是利用廉价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从国企跳槽人员的人力成本,把国外的高价产品销往国内(产品或者服务)。

所以,中国的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而不是开发产品的地方,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帮助它卖东西的人而已,换句话来讲,外企的人其实都是销售人员,只不过岗位不同而已。

那么,销售团队需要多高的知识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外企,绝大多数的所谓“技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本公司产品的性能(无法全部了解,总有许多黑匣子是无法破译的),然后千方百计地把他放在给客户做的技术方案中,然后就是忽悠客户接受你的方案。

如何忽悠客户呢?很重要的是包装。

外企的人出行都乘飞机,都住高档宾馆,这是公司形象;

外企的人都能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

外企的人,办公室助理都是年轻的小姑娘,人称OfficeLady,出去的男士大多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

有时我真想撕下这些人的画皮,那些年轻的助理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接电话,发传真,给老板泡茶,给出差的人订机票。当青春离你们远去,久了不说,就35岁,在这之后,如果升不上个行政主管什么的,办公室还能看见这些大姐(候补阿姨)们的影子吗?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们每年都从校门踏入这个社会,端茶倒水的活计是不需要资历的,能干的人总是社会上一招一大把。

还有,那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所有的技术方案都是为了卖出自己的产品,一次次地拜访客户,一次次地谈价钱,天上飞地下跑。为出售产品而设计的技术方案不会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的,但你年过四十,当你跑不动的时候,眼睛亮晶晶如星星的小伙子们又从校门出来了,他们有的是青春,有的是干劲,要的是业绩,不讲究的是工资。这时你跑不动了,工资却是人家的两三倍,老板要的是谁,还用问吗?

在我每天上班的写字楼里,几乎很难看见年龄在45以上的男人。

人到中年的我,很想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向。天涯上的同学们呀,谁能告诉我,45岁以后,外企的人都去哪里了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