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惶诚恐看“废都”
(2009-07-28 18:30:23)
标签:
贾平凹废都文化 |
分类: 江山如此多矫情 |
贾平凹是很有心机的。
《废都》创造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我们如果想看有意思的段落,直接按图索骥找□即可,在□的指导下,你可以发挥想象自己定义作者省去的××字到底是什么内容。或者说,这是作者创造的一种新文体,强调阅读的互动性。省去的××字,根本就没写。写也是瞎耽误工夫白费劲,不如直接在脑子里作废。不管是无奈也好,有意也罢,从这一点管窥全书的意识,就是两个字:都废。都已经废了,或应该废掉。说的是命运,刻意安排也好,算卦注定也罢,我们经受的都是不能左右的困局,如果不能掌控别的,那就只好把自己废了。所谓庄之蝶,具象就是个坟头。放大到所处的时代、地方,就是一个聚集了很多著名坟头的古都,我们称之为:废都。
读到《废都》,有诚惶诚恐之感,这是对待经典应有的态度。
最早读废都,还小,未成年人应该算,再说那算是个对阅读比较意识淡薄的年代。所以,对一个小孩来讲,看一本语文课本还要厚的小说,是一件大事,而且这本小说还是公开出版的“禁书”。这就有意思了。《废都》是名著吗?是,很有名。能名垂青史吗?能,因为是禁书。但当时能看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反正我没钱买。虽然我很想读。不管你喜不喜欢阅读,禁书永远是最有诱惑力和号召力的读本。我是在一个同学家里看到这本书的。号称他哥买的,他哥是个工人,高中毕业,当年勉强能算得上个文学青年,至少会赶时髦看一些书。我问:这就是废都吗?他说:当然。我问:我看看行吗?他说:行,但不能拿走。这段对话说得小心翼翼。
于是我就在他家看。时间所限,一口气看了百十来页。后面就是翻阅,重点是带□的部分。看得我诚惶诚恐。在他们家长下班快到家的时候,我算是看完了,把书还给他,说:这书有意思。他说:那是,跟别人千万别说我这里有。需要说明一点,他这本是正版。后来上大学后从图书馆借了《废都》,总算看全了。后来,还买了盗版。我一直以为,正版和盗版是有区别的,关键是省去的部分。结果发现除了错别字外,正版和盗版没有内容上的区别,传说中所谓的全本、足本全是胡扯。
最早看废都诚惶诚恐,是怕别人知道。后来,看了废都,则是唯恐天下不知,但还是诚惶诚恐,则是因为面对的是经典。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废都只是受关注,而没有被奉为经典的影响力?这或许它可能有点超前,可能我们对时代、对历史、对文化缺乏关怀基础上的批判,总之认识很苍白肤浅,总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说《废都》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一拼,有些人认为过了,不足以。实际上,在“废都”面前,“生命”只能算废纸。
《废都》讲性是很有章法的,所有的情节都是因性而起,很讲究性情。单说庄先生,其实他不行,夫妻之间是有问题的。但实际想证明的是:男人不行,是因为女人不行。因为被认为不行,就一定要证明很行。庄先生跟他老婆不行,是审美疲劳、思想有病,总惦记着外边的。这是男人的通病。还有,庄先生太自恋。实际省去的部分是意淫。也是所有男人的意淫。看那个年代,婚外恋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像现在这么敏感。当然,病例都是一样的,就是犯病之后无药可治直接把自己废了。
很多人标榜的文化,说白了就是坟头文化,比如说金字塔、比如泰姬陵、比如兵马俑、大雁塔。当然,陵墓是多元文化的载体,对应的是死前生活的状态,当然还有体现死人文化独特性的建筑、丧葬、风水等文化形态。我们现在视为宝器的玩物,实际都是墓里出土的。当然,最好的东西用来陪葬,在哪里都没有什么争议。但问题在于,是否有必要让坟头成为主流的文化形态或象征。如果是,只能说明时下文化已经没有什么生命力和号召力,总是拿死人说事。废都讲的是文化人的事,折射社会民生,都是非常态的,变态的。星有芒角、百鬼狰狞、上帝无言嘛。废都只是描述了何为废,并没有指明一个不废的方向,所以到最后是没有答案的、迷惘的。不废江河万古流,不废的都是非常态的。而常态的都是破缺的。
近20年后,废都再版,已经不存在禁书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发现他的可怕之处,变成一个20年的总结性叙述,一个时代寓言。每个人都有一种解读,废都的可贵之处在于现象的罗列、问题的提出和无意识的思考,这是解读一个时代的基础。如此凝重,不得不诚惶诚恐。难道你找不到影子吗?
整体的氛围是埙来营造的,是改良的哀乐。真理真的在民间吗?到最后,我们就记住一句话:承包破烂。破烂是越来越多了,谁来承包呢?谁能分得清什么是破烂、什么是宝?是变宝为破烂还是变废为宝。没有一个标准,或者说标准是非常态的,简单成一句话。
多一点默认,少一点批判。记住:牛是最后一个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