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人文/历史大英博物馆琼瑶 |
分类: 江山如此多矫情 |
2007九月“特色大波”:Sophie Marceau
兵马俑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被称作“文化心灵交流”。而兵马俑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两两相望,却让我们的心头如同中了一道“文化魔咒”。正所谓往事不堪回首,而今不忍停留。
大英博物馆一向被认作是在中国之外藏有最多最好的中国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雕刻品等,共计23000余件,有许多是精品、珍品、孤品。其中有两部分藏品尤其令人思绪不平。其一:1860年,英军从圆明园中所劫走众多宫廷珍藏中献给当时维多利亚女王的“战利品”;其二:20世纪初,斯坦因“带回”英国的大批敦煌文物。
当然,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并非全都打上了劫掠、窃取的不道德烙印,且跟随镜头让我们浮光掠影地打开问号。至少,它们在离开中国,它们原属地的时候或多或少留下了违背文化良知的痕迹。
先看看青铜器,曾经在中国的地下埋藏了千年以上,而今已是身在千里之外,但魂系何方?
上图展柜中箭头所指:康侯簋(西周,通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1931年河南浚县辛村卫候墓出土,侈口束颈,涂腹微鼓,高圈足加宽边。兽首耳垂长方形小珥。颈和圈足相间排列火纹和四瓣目纹,腹部饰直条纹。器底铭文24字,记周王伐商。
上图左:双羊尊,商代,通高45厘米,构思巧妙,制作穷极工丽。
上图右:蟠螭纹壶,一对,春秋时代,通高48.3厘米,腹径17厘米
瓷器在用途跟青铜器差不多,但材质迥异、工艺各有千秋,体现出别样的风华韵致。大英馆藏中国瓷器之多,各年代的典型之作皆可觅得芳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轮美奂的玉器不只是精绝的雕工,更透射着文明的光芒。质地坚韧、光泽莹润、色彩雅丽、构造明晰且有舒展致远之音,乃大德之相,更被赋予神圣力量,象征着权力与富贵。大英馆藏之中国玉器,直接就是一部纵跨数千年的人文史。
1、婴戏龙玉环,明代,直径11厘米
2、玉人,商代,高7.0厘米
3、玉面具,新石器时代,宽5.8厘米
4、白玉山水人物山子,清代,通高:15.5厘米
5、白玉菊瓣式盘,清代,直径19.8厘米
佛像的制作者永远对自己的信仰充满虔诚、谦卑、敬畏和礼赞。
只能感叹:经典。
下面是一组唐代三彩镇墓兽、力士、文官俑,以前在墓葬里。谁会这么不敬去盗墓呢?在陈列中却在后面加了一组三彩马和骆驼。不能因为一个朝代的,都是唐三彩就乱拼吧。
下面这组陈列就更加不知所云、啼笑皆非了。因为是不同系列中的一部分,原属于不同的地方,而今只能以这样的组合方式在异乡聚首。或许这体现了无知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是,脱离了原有的人文环境,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不足以让人体会其精神内涵,只能自说自唱、自娱自乐、贻笑大方了。
下面说点有意思的。2005年去大英博物馆的时候,提出想看看《女史箴图》。下面是画的局部,选了几段保存较好的部分(点击了解更多)。
刚说出《女史箴图》这四个字,他们赶紧摆手、回了三个字:NO、NO、NO!为什么反应这么强烈?这幅画在大英博物馆可是镇馆之宝,单辟密室、严加保管,恒温恒湿、精心收藏。就是当年的一块绢,能留到现在都宝贵了。何况一副仅存的绝世名画呢?关键,这幅画的来路不太光彩,他们害怕我们说:当年是被抢走的,还给我们吧!
上图:陈淳《山水图》轴,明代,纸本水墨,29.5×62.5厘米
左下:钱选《骑马武士图》,元代,纸本设色,75.6×29.7厘米
右下:文征明《仿李成寒林图》轴,明代,纸本设色,31×90厘米
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名画还有李思训《青绿山水图》、韩滉《双牛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燕文贵《群峰雪霁图》、苏轼《墨竹图》、马远《山水再游图》等等。
图书馆是大英博物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收藏有大量珍贵的书籍、手稿和抄本。包括《永乐大典》45卷、宫廷档案、甲骨文、竹简、敦煌藏经、古籍善本、地图等,共计6万多种。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开局编纂到成书费时六年,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书中保存了中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300多年。
但《永乐大典》遭遇了世界上近代文献典籍的最大浩劫。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给《永乐大典》带来了最大的一次劫难,圆明园文源阁藏本被焚烧殆尽,翰林院文渊阁藏本惨遭洗劫,相当部分被劫运至伦敦。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永乐大典》再次遭遇厄难,或被焚,或被毁,或被劫掠而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西北是世界各国探险家的“乐园”。一些探险队在未经中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肆意盗窃文物,非法发掘古文化遗址,造成中国文物大量流失。其中,大量敦煌遗书和文物被外国文化强盗披着所谓“学者”、“考察团”的外衣劫掠出境,损失不可估量、令人痛心疾首。不啻人类文化史上一场罕见的浩劫。1930年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沉痛地指出:“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
斯坦因三次中亚考察,掠走敦煌遗书精华达15000余卷,
以及敦煌汉简、佉卢文木牍等珍贵简牍1700余枚。
左图:无款《树下说法图》轴,唐代,绢本设色,137×101厘米
右图:无款《释迦说法图》轴,唐代,绢本设色,160×241厘米
必须尊重一个事实:大英博物馆并非当年劫掠、窃取中国文物的当事人。或许在客观上提供了纵容不道德行径的某种可能条件。但必须强调的是,大英博物馆长期以来反对将文物归还原属国的强硬态度,是可耻的、令人鄙夷的。
多少年来,在国外博物馆遭遇中国流失文物已是司空见惯,但始终无法以坦然宽容的心态对待,特别是面对那些残缺不全、显然是被破坏后劫掠而走的文化标本。可真的想做点什么的时候,总被一种无能的力量左右、困扰,如同一道挥之不去、反复无常的魔咒。这是最可悲的,也是最无奈的。
相遇一定是一种魔咒
让你在我心中驻守
记得当初你的一举一动
记得你阳光般的温柔
重逢是魔咒中的魔咒
让我再也无法回头
从此跟著你的身影旋转
时而快乐时而忧愁
你成为我今生最大的牵挂
你成为我心上隐隐的伤口
心里的感觉我说不出口
其实我最怕你飘然远走
爱你的心注定是依旧
爱你的情注定要长久
尽管相遇是一种魔咒
感谢它让我们彼此拥有
相关阅读链接(点击立马受刺激)
PK:凭什么不再去大英博物馆
FK:莫高窟壁画上的罪恶手印
OK:解密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