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杀夫vs.杀妻

(2008-06-05 11:45:21)
标签:

赫达亚特

小说

伊朗

杀夫

杀妻

现代派

波德莱尔

盲枭

分类: 【博览】之【咬文嚼字】
    被誉为堪比波德莱尔《恶之花》的赫达亚特小说《盲枭》,除了诉说各种感觉本身,以及使用极为敏感细腻的语言来叙事,也在一定程度上隐约具备一个贯穿两代人的故事,尽管这个故事隔着作者设计的晦涩语言,只能像雾中看山一样,显露出一个不甚清晰的轮廓。

在小说主人公“我”那些来回跳跃甚至有所纠缠的回忆与独白中,直到看完整个小说,读者或许才能还原出一个被隐藏的故事——

“我”的父亲和叔父孪生兄弟并且有心灵感应,20岁时一起去印度做生意。父亲在贝拿勒斯,不久就爱上一名印度教神庙里的舞女。她叫布高姆达西,热情而美丽,因父亲而怀孕被逐出神庙,很快生下了“我”。然后叔父来到贝拿勒斯,也爱上这姑娘,并且利用双胞胎的方便欺骗了她。事情败露后,她是这样决定的:父亲和叔父两人必须同一条眼镜蛇一起关进一间黑屋子,活下来的就和布高姆达西一起生活。最后活着的是叔父或父亲,无法判断;但是出来这个人已经从20出头变得苍老而憔悴,头发全白,脑子错乱,完全不记得以前的事,因此不认识“我”;布高姆达西嫁给了他。

布高姆达西,“我”的母亲,把那条杀死父亲和叔父中的一个人的眼镜蛇之毒和“我”一起交给“我”的姑妈。他们夫妻俩返回印度,“我”则和姑妈的女儿南炯一起长大,然后娶了她。这个女人有形形色色的情人,她并不喜欢“我”,因此“我”称她为“我的荡妇妻子”。“我”喜欢她的容貌,却为她的不贞感到痛苦,并且觉得“这吞噬着我的痛苦似乎漫无尽头”,以致卧病在床。但是人们却认为“我”是一名疯疯癫癫的丈夫。在妻子怀上别人的孩子之后,“我”最终在和她上床时,用她带回来的剔骨刀杀死了她,同时觉得自己也似乎成了一具正在腐烂的尸体。

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有的话,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仔细对比判断,读者可以发现“我”的妻子南炯,在某种程度上和“我”的母亲布高姆达西竟然面目相似。她们都有一双丹凤眼,非常性感,性格中都有某种野性。如果说因为母亲是印度人而妻子是土库曼人,两个人的相似点只是某种肉身的巧合,另一个共同的形象则将她们两人联接在一起——在“我”的幻觉中,她们的形象都是一个黑衣女人,该女人的形象也从小说的开头贯穿到结束。

但是,关于母亲和妻子的故事其实是两段故事。母亲的故事说的是她与“我”的父辈的纠葛,父亲和叔父中的一位,因为母亲而失去性命,存活下来的那个也瞬间衰老和失忆。“我”则被抛弃给姑妈抚养。虽然“我”并没有直接在叙述中抱怨被母亲所遗弃,但既然名叫沙疆的奶妈后来讲了这个故事,作为当事人的痛苦可想而知:为自己的被抛弃和为父辈的被虐杀。关于妻子的故事属于“我”自己这一代人。南炯和“我”是夫妻也是表兄妹,但是“我”一直处在她的欺骗和侮辱当中,这当然是另一种痛苦。

这两名女人的故事因为“我”而发生联系,同时她们的形象更在那个黑衣女人身上合二为一。她们带给“我”的痛苦也因此重叠在一起。尤其是,印度女人、也就是“我”的母亲,和妻子南炯,从前似乎都是美好可爱的形象且后来显露出狠毒的性格时仍显得美丽而性感。另一方面,“我”和自己的叔父/父亲也似乎没有什么分别,都是受到折磨的一方,而且“我”后来的形象也和他们相似,都变得衰老伛偻,和那个在小说中贯穿首尾的驼背老头的影子几乎完全重合了。

于是这个故事在此显示出了它在结构和情绪上的精巧性和复杂性。这两名让“我”既爱又恨的女人,一个是遗弃“我”之后再没有见面的母亲,关于她和父辈的孽缘,从奶妈口中叙述出来,让“我”产生种种联想或幻想,这构成了某种形式上的、针对母系进行的想象中的寻根,这个寻根的故事中包含着“杀夫”的情节;而妻子南炯和“我”的故事,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重复了发生在“我”父母身上的情节,结局却完全相反——我终于“杀妻”。

这个同时包含了“杀夫”和“杀妻”情节、因而在自身的结构中显示出某种带有寓言感和宿命式的对称性的故事,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在时间上更为晚近的李昂,和她那两篇分别命名为《杀夫》与《杀妻》的著名小说。但是小说《盲枭》中的“杀夫”与“杀妻”情节同时围绕着主人公“我”展开,又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种报复色彩与回响效果,给人的冲击和震撼则要强烈得多。

发生在《盲枭》中这两代人身上的这两个复调式的故事,并不能仅仅用某种悲剧性的巧合来解释。应该说,故事进行到这里,再联系整个的叙述语言和叙事基调来考虑,它实际上反映了男人与女人关系中的某种紧张和对峙关系。同时联想到作者赫达亚特的生平,似乎多少能从中窥视出作者内心中某种想法的影子:在他的小说中,两代男女/夫妻之间的关系都充满着尖锐剧烈的性和社会性别(sex & gender)的冲突与焦虑,以致都不能善终,这几乎对他终身未婚这个事实作出了某种奇特的解读,从而在作者和作品之间形成某种互文色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笔·剑·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