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和通奸

(2008-05-24 13:11:09)
标签:

文学

通奸

八卦

婚姻

情感

杂谈

分类: 【断章】之【口水墨水】

加缪说,现代人两大爱好是读报和通奸。

他说这话的时候都市小报尚不发达,互联网更没有兴起,不过他已预见到大众的阅读已隐含娱乐色彩。有一阵子,有些人喜欢谈论所谓的“文学中国”。大概文学中国之所以消解,或许有这个因素在内。能够真正被称为“文学”的东西,不仅要有技术含量,还得有艺术含量,其阅读对读者要求太高,和眼下已主流化的娱乐精神背道而驰。

通奸则不光把性的主旨从“生殖”转变为“追求快乐”,更带上一些个人主义、挑战规则、冒险精神和传奇色彩之类因素,这实际上也足够娱乐化了。很多 人对目前情色泛滥的现象(包括但不限于通奸)喜欢说“道德败坏”或“世风日下”之类,然而道德什么时候好过、什么时候不是败坏的?哪个朝代的道德总量 比别的朝代又多?存在一个固定的标准吗?无他,娱乐动力足够强大而已。

今天收听到的两条消息,勉强可以呼应加缪的这句话,不过略微有改动:文学和通奸。

文学和通奸据不靠谱的传说,帕慕克最近在北京的一些研究机构活动。大概是谈论他的书,《我的名字叫红》等一系列作品。此前不久,已经有过关于他的讨论会或宣讲会。有一本杂志大概也要出关于他的专辑。最新的消息说今天他要在某个场合露面,可以凭票入场等等。

帕慕克的别的作品我其实了解有限,《我的名字叫红》看了几遍,以前还写过两段非常不靠谱的【读后感】,后来发现还是很肤浅的。实际上从该书中文版增出插图注释本这个事实,已经能感觉到,要尽可能多地看明白这个书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去补充一些波斯文学史知识,以及看一看有关的名著,这样再回到《红》这个小说,才能有更丰富的感受。这本书中译本是洛阳外国语学院土耳其语教师沈志兴,做注释的是社科院外文所专治波斯文学的研究者穆宏燕,这是有道理的。最近关于帕慕克的更多研讨,大概也是穆宏燕等学者在幕后推动。

如果不了解波斯文学史和相关名著,在阅读《红》的时候,光是那一堆名字——包括但不限于菲尔多西、哈菲兹、萨迪、贾米、内扎米等作者以及鲁斯塔姆、莱拉、马吉侬、霍斯鲁、席琳等人物形象——就足以把人看晕。至于白羊王朝、黑羊王朝、登宵节这些名词,又要求读者对伊朗历史和伊斯兰教的常识有所了解。

至于身为土耳其人的帕慕克为何能写出这样一本贯穿了浓厚波斯因素的小说,反倒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他所在的国家在历史上曾经是大波斯文化圈的一个部分,后来虽然突厥化,但是突厥与波斯的文化交流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在波斯史诗《列王纪》里面,则以波斯本土与土兰的争战这种方式表现出来。

但是我发现我越来越缺乏动力去观摩这种场面了。不知道是自己的好奇心在减少还是这个外来的刺激因素不够强大。如果是前者,倒是一件好事,说明自控力有所增 加。不过我从来没有看完作品就想结识作者的念头,这倒是长期的习惯。文字只能代表文字自己,不足以让作者变得更有吸引力或更乏味。它和他,是两码事。

文学和通奸另一条消息是高中同学说的。他和我很铁,因此私下分享了这个消息。他说,他最近回去,和在当地上完大学安居乐业的一大批高中男女同学聚了一下。最后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出一个结论:两名已经结婚的男同学,分别和两名已经离婚的女同学,有着长期而稳定的婚外情和婚外性,矫情一点儿可以说是“超友谊关系”。最开始他只是猜测,后来他就直接问了那两个男人,他们都爽快地承认了。他开玩笑说,小子,你们通奸通得兴高采烈。那俩哥们儿哈哈大笑,并且告诉他说,他们分别养着她们,彼此相处愉快。真的很有意思啊。

面对这个消息,我当然不会进行道德判断。聪明人如王小波之类早就教育过我们了,做价值判断是最简单的事。他说得很客气。换成口语大概是:只有自以为是的白痴才第一反应就去对别人的生活进行包括道德在内的价值判断。理由其实也很简单:没有人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因此,没有人有资格去对别人的生活进行道德判断。要是犯法自然有法律来收拾人,但法律是成文的,有明确的规定,它与容易被人滥用的不成文的道德是两回事。

但是我对高中同学之间的这一种关系模式有所考虑。鉴于涉及到的4名男女此前不存在旧情,我假设他们之所以参与到这种关系中来,出发点是为了追逐新鲜感或寻求冒险经历。我想,如果这两个男同学确实是从这个假设出发来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划算的。

他们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长期以后的审美疲劳。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第二个问题:对于追求新鲜感和冒险经历的人来说,基于某个特定的人进行的批发式性交易,可以媲美于和陌生人进行的、带有不确定性和未知因素、并且可以经常更新的零售式性交易吗?第三,由于双方的人际圈子重合率比较高,而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表演得天衣无缝,被发现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他们的交往也会增加很多风险(没有任何一名高中同学及他们认识的人能把这里写的字和我对上号,因此我不必为可能给他们增加风险而自责)。

不过我们现在不处在一个地方,生活很少重叠,想这些是替古人担忧了。传说在这个社会中,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现在,我的同学中已经出现了这一个类型,他们向着基于认识而产生的暧昧方向出发,走到了某种比较极端的路途上。也许很快我们会发现另一个极端类型——假设那是情圣+贞男的综合版好了。也许需要这样的人出现,我们才会觉得即使是熟人的生活,也足够陌生化和多样化,最终达到娱乐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热。吵。
后一篇:记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