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抉择
(2022-08-09 14:47:25)
标签:
夜引弓文化二十五史军事人物随笔郑成功 |
分类: 读史随笔 |
艰难的抉择
人与事业是孪生的,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好好干成一两件事,殊为不易。任何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事情以及做出此事的人,都将被历史和人民所牢记,并受到永远的尊重。例如:只要一提起郑成功,中国人都会马上接上一句——收复台湾。郑成功和收复台湾永远连在一起。
公元1662年2月1日,绝对是值得中华民族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历史正目睹着这样一场壮举:在台湾火烧场,侵略者在铠甲鲜明、军旗猎猎的郑成功的军队面前低下了头。荷兰殖民者头目揆一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几千名荷兰人放下武器,撤离了台湾,被占领了三十八年的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一天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按照中国历法,这一天是清顺治十八年(1621)十二月十三日,但顺治皇帝已于该年正月去世,康熙皇帝已经登基。依照郑成功的纪年法,这一年是南明王朝的永历十五年。这一年正月,南明永历皇帝战败逃入缅甸。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俘虏了永历帝,带回昆明勒死,南明政权彻底灭亡。历史就这样巧合,收复台湾,成了郑成功为登基的康熙大帝送上的一份早餐,为灭亡的大明朝献上的一份挽礼。
收复台湾,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郑成功人生中最耀眼的闪亮。
明天启四年(1624),郑成功出生在日本长崎平户岛千里滨,原名郑森,字大木。他活了三十九岁,收复台湾半年后就去世了。纵观他的一生,人们肯定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人生的光辉为何姗姗来迟,直到生命的最后才迸发出火花,那他一生都干了些什么。
答案是这样的,他在艰难的抉择中度过了一生,既漫长,又痛苦。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福建南安人,富有冒险精神且又反复无常。明朝末年,他随商人去日本做生意,因为阴谋造反遭捕,出逃台湾。后来当了海盗,在海上控制航道收取税银,屡次与明朝官军发生对抗,成为海上一霸。崇祯元年(1628),他受招抚归降明朝,因整饬海防、捕海盗、攻红毛(指荷兰人)有功,逐步升到总兵一职,郑氏家族均受到重用。郑成功七岁回国,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商人、大地主、大军阀之家,生活优裕但没有给他带来幸福。
当时社会也没有给郑成功带来多少安宁。他二十岁时清军入关,崇祯自缢。明朝福王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郑成功随父亲来到南京。清顺治二年,清军席卷江南,福王政权灭亡。郑芝龙等人在福建拥立唐王,改元隆武。唐王很喜欢郑成功,赐他姓朱,名为成功,后人因此称他为“国姓爷”。郑芝龙对这个政权心怀二意,顺治三年,在清军的诱降下,他不顾郑成功的劝阻,投降了清朝。唐王被俘,郑成功的母亲在清军入侵时受辱,投河而死。
面对父降母亡的家庭悲剧,郑成功面临着第一个艰难的抉择,即国与家、忠与孝之间的选择。悲愤交集的郑成功毅然选择了“杀父报国”的道路。在南安孔庙里,他焚烧了儒巾蓝衫,以谢先师,表示弃文就武,决心抗清。他离开父亲,带领部下乘船入海,聚师鼓浪屿。
这个抉择对郑成功是相当痛苦的,也是漫长的。清政府一直把郑芝龙当作牵制郑成功的筹码,时时诱降,或者以杀害其全家甚至灭族来要挟。这种折磨一直延续到郑成功临死之前。但是,郑成功对父亲丧失气节之举从未饶恕过,不论清朝政府用什么办法、提什么条件、派什么人来诱降,他的决心都没有动摇过。这个抉择是痛苦的但却是坚定的。康熙皇帝登位以后,发现这一手已经不起什么作用,才将郑芝龙家族全部处死。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朝代更迭司空见惯。新兴的战胜腐朽的,这是历史的大势。满清王朝正在节节胜利,明朝的残破山河在八旗兵的铁蹄下日见萎缩。眼看江山就要改换姓氏,是顺从新政权,还是拯救旧政权,成为郑成功第二个艰难的选择。
一个朝代灭亡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为之叹息,为之哀伤,更有一些人奋力拯救。对于郑成功这样一位明朝故臣来说,大片国土沦丧于外族的亡国之恨,清军在扬州、江阴、嘉定残酷屠杀的血泪之恨,他怎么能够忘记。这不只是郑成功的个人感情,也是包括史可法、顾炎武、张煌言等中华志士的共同的爱国之心。尽管他们为此而付出的种种努力都以悲剧告终,但其出发点光照千秋,过程可歌可泣,时光无法侵蚀,历史尘埃不会将其掩埋。
在新与旧之间的抉择上,郑成功拯救旧政权的决心坚持如一,毫无动摇。南明唐王被杀以后,桂王在广东肇庆即位。清顺治五年,桂王登基的消息传到福建,郑成功派人奉表朝贺,被封为威远侯,以后又晋封为广平侯。从此,郑成功改用桂王的永历年号,为保卫这个明朝的残余政权而奋斗。
从永历五年起,郑成功先后发动了漳浦之战、小盈岭之战、江东桥之战、澄海之战,痛歼驻闽清军主力,威震东南。他又乘着清朝政府进剿失败、遗使招降的时机,整军筹饷,督练军队,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和众多的外围据点,组成了六部负责的政府机构。为了延续南明王朝的江山,他于永历九年、十一年发动了两次北伐。尤其是在永历十年的北伐中,两军决战于泉州湾,郑军获大捷。清军遭败后又遇飓风袭击,死伤无数,没有一艘船返回。
十年征战,胜败相间,郑成功深感这样徒费时日,不如做好准备,与清军决一雌雄,为他的旧政权作最后一次努力。永历十一年,永历皇帝下诏封他为延平郡王。永历十三年,郑成功自任招讨大元帅,以张煌言为监军,组织十七万水陆大军、二千三百只战船,再次北伐。郑军旗开得胜,占据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围困住了南京城,使清朝政府大为震惊。但是,郑成功没有听从张煌言建立据点断敌粮草的意见,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又遭清军偷袭,最终惨败,北伐宏图功亏一篑。这是郑成功规模最大的一次北征,是他复明计划中最后的一次努力,他实在为这个政权竭尽了全力。
“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桂王入缅甸,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时间到了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大陆各省基本被清军占领,郑成功所依托并为之奋斗的最后冰山也融化了。大旗挥向何方,何处是归程,今后的出路在那里,他必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再次做出抉择。
正在郑成功谋求出路的时候,他原来的部下、在台湾给荷兰人当翻译的何廷斌来到厦门,向他献计说:你为什么不去台湾,那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里物阜民安,不愁没有军饷,可以当作根据地,可以……何廷斌还给郑成功介绍了台湾荷兰人的虚实,献上了台湾地图。台湾是郑成功居住过的地方,旧景浮起,他把目光转向与大陆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台湾岛。于是,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最伟大、也是最后的一次抉择: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为他的人生画了一个最圆满、最光彩的句号。
经过周密的筹划和准备,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领两万多士兵和数百艘船只,从金门的料罗湾出发,拉开了收复台湾的序幕。四月初,郑军水师抵达鹿耳门港,在禾寮港登陆。郑军所至,受到台湾人民的接应。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派出水陆两军组织抵挡,结果,荷兰军队的主力舰“赫克托”号在郑军的炮火下沉入海底,地面部队也被郑军击败。郑军占领了赤嵌城,围困住了台湾城。由于荷兰军队装备精良,台湾城的防御坚固,攻城格外艰辛。郑成功志在必胜,经过八个月的生死较量,至十二月初六清晨,郑军终于攻下台湾城的重要据点乌特利支堡,迫使荷兰殖民者头目揆一打出了白旗。
一个人一生要作多少次抉择,实在很难说。但对于郑成功,不管他的年华怎样度过,他的抉择都是令人尊敬的,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的令后世永远崇敬的抉择,把他的一生引向了光辉。1662年2月1日,已经记入历史,记入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心中。
这个抉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激荡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其中,维护、捍卫国家领土的统一和完整,什么时候都是爱国主义最重要的内容。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能让。多少志士仁人记住了这句话,郑成功不但记住了而且为这句话而奋斗。他收复台湾以及他的后人开发建设台湾的历史意义一直延续到今天。
也许他想的没有这么多,但历史记住了他,记住了他给中华民族献上的那份厚礼,那美丽富饶的台湾。中国人民也永远记住了他,还把这个爱国主义的故事一代接一代的传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