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言短诗的问与答作法举隅

(2021-11-01 15:44:16)
标签:

夜引弓

文化

随笔

诗词

问与答

分类: 书苑夜语

五言短诗的问与答作法举隅 

    问与答,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流形式,也是诗词中常见的表现内容。对于长诗,问与答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安排。但对于短诗来,要通过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来表达出问与答的艺术效果来,是需要技巧的。这里选出四首诗,来见一斑。

一,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丹阳秣陵人。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
    这首诗,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的诏书而写的。
    诗的关键词是答,而且是四句都是答的纯答诗。为了给回答营造一个专门的氛围,作者采用的第一个技巧就是,发挥题目的先导性,为主题做好应有的铺陈,提出问题,扫清外围,给正文留下充分的回答空间。
    首句用诏书中的问句作自己的答句:山中何所有,既照应了诏书之问,也引出诗人自己平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无际轻淡、飘渺而变化的白云。这是实话,也是包含深厚哲理之言。白云,在迷恋利禄的人看来,这实在不值得留恋,也不显得高贵。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
    齐高帝萧道成下的诏书中,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带有劝其出山之意。这一点,回答不可能绕开。后两句,作者把“白云”的价值,用禅意之语说出。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白云,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它的奇韵和真趣。所以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言外之意,庙堂虽高,然风雨急。我的志趣就像白云,悠然自得,任由天际云卷云舒。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赠一样。
    皇帝下诏,他以山野闲人的身份作诗回答,并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身份十分恰当,手法相当高婉。诗的四句,回答得顺畅、轻淡自然,却韵味隽永,得以历代传诵。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的关键词是寻。寻,说明寻者和隐者并不熟悉。寻人而不遇,本来是件十分扫兴的事,很难引起诗兴。但这首诗,却引出寻者、隐者、童子三人出场,把寻者不遇的焦急,童子侃侃而谈的从容,隐者隐而有行的踪迹,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个效果,来源于问与答的技巧设计。通过诗的题目,已经点明了主题:不遇。这样,留下的写作空间就很狭窄。和前面一首一样,作者让题目承担了部分内容,再采用了寓问于答,即一问三答的手法,引起了下文。首句的一个问字,就把寻者的处境和询问对象点明。既然隐者不在,问谁呢?幸好童子在,就问他,局面就这样打开了。问些什么?没有写,因为第一句的问,已经包含了所有的问语。而后面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看似童子在侃侃而谈,实际上,是寻者的连连追问下,童子在一一作回答。作者只挑选了三个连贯的答语,因为这是寻者最关心的。以白云、苍松为背景,衬托出隐者的高洁风骨,也衬托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和高仰之情,寻者的来访目的完全达到了。
    全诗遣词通俗简洁,从题目到内容,都白描无华。问答的环境不在室内而在松下,更显得访者的情深意切,随和闲逸。童子符合身份的平铺言语,如数家常。隐者通过言谈和环境体味,弥补了不遇的遗憾。因此,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三,长干行    崔灏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的关键词是恐。恐,可能的意思。因为有可能是同乡,那就不妨停船问一下。于是,就引出开头的问与答。诗的整篇,是从下到上而发展的,采用倒叙的方法,十分简洁,脉络清楚,免除了题目承担任何铺陈。
    诗的问答设计巧妙,只有问和答各一句,由一个人完成。诗一开篇,就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而如见其人。这样,显得突然,直率,单刀直入,甚至有点莫名其妙,吊起读者的胃口。
    第二句紧跟着是自答,答的也是快人快语,无所掩饰。在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家门。这样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性格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男主角并未开口,也用不着开口。两句一气呵成,没有间隙,完成了一个人问与答的全部活动,而且抓住了他乡遇故人这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
    后两句,则是对这种突然事件问答者的心理追述和自我排解。同时,也使人物、场景完整地跃然纸上,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 
    诗人用字也很传神。一个住在横塘的女子,行船时听到邻船人的话音,就天真地问一下:你家住在哪里?就是这样简单问语引起了话题,用“君”、“妾”二字巧妙点明人物的性别与居处,用“停船”表明水上的不期而遇,用“暂借”表明时间的短暂,用“或恐”这不确定的推断,引出了“同乡”这个要表达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女子的音容笑貌,特别是她直率、热情、无拘束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
    停船认同乡,是个可以放开想象的大话题,诗只写了精彩的一个瞬间。至于其他,读者可以自己去想象吧。

四,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的关键词是送。送别,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历来写得人很多,佳作也不少。而这一首,细读以后,就会觉得格外深沉。
    可是,诗中没有一句问答,为什么还要列入问答诗呢?这需要从诗的内容来品查。
    和其他送别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首诗在写作空间的留白。明明是送别,却从送别以后写起。前两句,用最朴素的语言,最平常的动作“掩柴扉”,把山中送别的依依不舍融入其中。而送别时最关键的话语问答,被隐蔽了起来,换一种方法来体现。
    诗的最后一句“归不归”,表明是送亲人,而不是送朋友。如果是送朋友,用“归”字显然不合适,而会用“来”字。对于亲人,分别时当然有说不尽嘱咐和关切,但最关键的话题,则是什么时候能回来。而被送之人,也必然会回答的。归期有了答案,才能令人放心欢喜。
    那么,被送之人回答了吗?回答了:明年春天他就回来。这就是被送人的答语,是诗中最关键的并唯一的答语。不过,它被隐藏起来,换成送人者唠叨之语:明年春草绿。如果没有被送人的亲口肯定性回答,春草绿三个字就没有出现的根据。只有在亲人回答和允诺以后,才有了化作诗语言、再转为唠叨之语记在心上的根据。诗的第三句,其实就是被送者的答语。春草绿,是艺术化的表达。如果被送之人说的是秋天回来,他会说“明年菊花黄”;如果说冬天回来,他会说明年“梅花艳”。总之,他要用最好的语言,期盼着下次的团聚。
    可是,能实现再次团聚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作者是从官场走过来的,深知世事杂乱如风云,月有阴晴圆缺,难以预料,也由不得自己。因此,送别时亲人的允诺,当然使他高兴,但随之无形中又产生了“归不归”的深深忧虑。这种喜与忧的交合,就是诗留下的悬念。
    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觉得很平淡,完全没有唐诗那种恢宏大气。送人出山,晚上才回来。关门以后,还在唠叨明年能不能回,我很不为然。当我从军以后,很少回家,家乡每次来信时,总要问一句:什有机会么时候能回来?我总是愧答:有机会就回来。等到成家,特别是患病以后,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渺茫时,才体会出“王孙归不归”此话的真挚份量,才体味出这首诗竟然那么深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