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夜引弓
夜引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24
  • 关注人气:2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胡店

(2021-07-19 14:25:21)
标签:

夜引弓

文化

随笔

道口

胡店

分类: 书苑夜语

说胡店

    我写过《别了  小站》一文,记载了几个铁路小站的故事。其中,提到陇海铁路宝鸡以西有一个小站,叫胡店,一次因前方路段有塌方正在抢修,快车只好暂停于此。胡店车站处于大山之中,面临滔滔渭水,对面是一个炊烟初起的小村落,有一吊桥连接两岸。列车因误点而影响餐车供应。为了解决车上旅客吃饭问题,车上旅客纷纷走过吊桥,涌到对面村子去采购食品。在餐车,车站和村民多方的努力之下,吃饭问题解决了。正是那次奇遇,胡店小站,奔腾渭河,两面青山,悠悠吊桥,普通山村,淳朴村民,都留在我的记忆之中,写进我的书中。只是由于机会偶然,我对胡店以及周围的历史及地理情况概无所知,故文中没有提及。最近,看到了《兰州晚报》刊登的介绍天水渭河渡口的文章,才知道这里很有故事。 
    胡店火车站,属于陕西宝鸡地界。和它隔河相望的那个村子,是甘肃天水的东岔镇,原来叫伏镇。我才知道,我们当时是跨省采食的。
    这个地方原来是个渡口,两岸陕甘人员及物资交流,主要靠渡船维系。但此处河道狭窄,河流湍急,船渡不易。于是,在南北岸之间,横架起了一根钢索绳,上套一个滑轮,下牵着木船,使其按固定航线南北而行。木船可坐二十余人,他们过河时,和船工一起撑起木篙,破浪而行。如果遇到暴雨来临,河水猛涨,那些要来往于胡店火车站和东岔镇的人们只好望河兴叹。以后修起吊桥,渡口的功能才最后消失。
    东岔镇渡口在完成自身使命后隐退了,给后来者留下一个吊桥。但是,渭河的天水一段有几十个渡口,还在叙说着渡口的故事。
    渡口,是诗词文人常吟咏的内容,诸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风夷尚怕潮头弩,一望西兴渡口沙”、“忆昨片帆离渡口,特烦千骑驻江干
”、“欲携我蓑笠,渡口上渔舟”、“鹭影沙头月,人烟渡口船”,叙说着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但我以前对渡口的印象,多停留在南方,而对渭河上的渡口印象淡薄。后来,我有机会乘车在天水宝鸡之间多次过往,看着田舍庄禾如茵,村姑荷锄踏田,也看到过小船悠悠,载客横渡的渡口,以及匆忙和闲适的渡客,写下一首《陇上行见山中渡口》的诗,记述渡口所见:
深峪驱流转,春树夹去津。
隔岸炊烟起,野渡两三人。
    有了这个的感觉以后,深知渭河古渡,同样有不亚于南方的诗情画意。
    渡口的出现,一是人员及物资交流的需要,二是某些工程出现引发的需要。渭河渡口的出现,也有历史的原因。
    大宋太祖时期,开封城为兴建大都市而大兴土木。但由于战乱和砍伐,开封城周围,已无建筑木料可用。这时,尚书左丞相出身的高仿出任秦州知府,他巡视秦州时发现,天水境内渭河沿岸,雨水丰沛,气温适宜,有绵延不断的原始森林,生长着云杉、油松、水柏子、白桦、青冈等天然树木,如果采伐后通过渭河运抵开封,可供城建使用。
    当时,这一带是宋与金、土蕃人交战的前沿地带,于是,采伐工作由驻军担任。他招募士卒,开辟运输道路和渡口的建设,守护木料从渭河渡口向开封漂流。
    接下来的四五十年间,渭河南北山岭上的千年古树被砍伐。这些上好的木料,经各处支流汇入渭河。在筏运汇集到渭河的渡口后,一根一根的巨大原木被编成木筏,推入渭河,流向关中。然后,木筏在华阴渡口进入黄河,漂向开封,走进文献。
    到宋徽宗政和八年,为修复开封被大火焚毁的宣德楼和集英殿,又下招采集木料。这次采伐地点改为青竹坪,三个月时间,采伐2370多棵木料。这些,都有摩崖石刻记载。经不断采伐,地点变更,沿渭河的渡口也有兴废。但不管怎样,它的历史人文都记入史册。
    胡店车站和东岔镇隔河默默相守着,见证了渡口和铁索,吊桥的时代,也见证了我们来往吊桥跨省采食的小故事。我知道,这样的小故事一定很多,因为渡口是能够保留故事的地方。
    沿胡店继续西行,就进入林区,现在依然生长着参天大树。那些在宋代横遭砍伐的林木,春风吹又生,继续装扮着这里的青山绿水。再西行,就到了天水的新阳镇,它有胡大和温家集两个渡口。
    1935年8月9日,红25军在这两个渡口渡过渭河北上。当时,渡口看守水磨的磨工、船夫和赶集农民,捐献出土布,结成长布绳。又借来镇上粉条作坊的长麻绳,由两岸的磨工和农民拉起,供战士攀绳过江。对于体弱伤病员和女战士,以及不会水者,或用小船送,或人背搀扶过江。全军四千多人马,只用半天时间渡过了渭河,写下了征战史上壮烈的一页。这些,已记入了刘华清写的《孤军北上----追忆红25军的长》一文,记入了红军的战史,记入共和国的历史,也留在渡口的历史长河中。
    渡口,有山有水,有诗,有平凡的事,也有壮丽的史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