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绘画“图式期”命名之探(一)

(2008-08-06 15:21:39)
标签:

儿童美术教育

杂谈

儿童绘画“图式期”命名之探

                                              

                        

儿童绘画表现的独特性与魅力,百余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和艺术家的研究目光,他们或采用综合研究方法,或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或分析儿童绘画的演进历程,或探讨绘画与儿童心理的相互关系,或探寻绘画造型能力发展与儿童语言发展等诸多其他智力因素成长的协同等……。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幅幅与儿童的美术作品同样丰富,同样多彩,同样引人入胜的研究图卷。

其中对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同的研究者大致趋于一致即: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写实期。这其中,尽管研究的问题不尽相同,但对于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图式期,许多研究者都作为重点来论述。如我国第一代儿童心理学家黄翼所著的《儿童绘画之心理》,全书113页,论述这一时期( 黄翼先生称为定型期)的文字就有82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最活跃的心理学家之一H .加登纳更是把儿童此期的作品称为“艺术品”。笔者亦以为,此为儿童绘画的黄金期,画面上表现出的敏锐感觉力、令人瞠目的直觉力、流畅又恣肆的线条、不计“后果”的潇洒、充满稚趣却绝对真挚的情感常常令人感动。

下面,用图表的形式对三位中外儿童美术的研究者所总结的图式期儿童绘画的特点,试做一概要介绍和比较。(略)

 

 

从图1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于这一时期绘画特点的认识大抵是一致的,但在此期的命名上却不能统一。其中,黄翼先生主张以“定型期”命名。

“这种画法,显然不是仔细描摹事物实在形状的绘画,而只是用一些简单的线形----如点、圆、椭圆、直线、曲线等----来表示东西的纲要,概略、大体规模,或模型,只是一种近乎速写和设计图的图形,----所以称为schematic drawings 。这种画又是不能顾到实物个别的差异和情形观点的变化,而是一些呆板的、固定的、拘执一定格式的模型或公式,----所以又称为formalized drawings。我们斟酌译称为‘定型画’”。[4]

至于儿童绘画之所以出现“拘执定型”性,却是由惰性和习惯所致。

“儿童作画的技术,方在萌芽,一旦发现某种笔法可以代表某物,已是好不容易。下次如须另起炉灶,另画一种新样子,实在太无把握,太费气力了。最省事的办法,还是照前次的样子再做。多画几次之后,成了习惯,手续机械化了,更加墨守成规,不想改变。”[5]

而同样是我国儿童美术研究的先驱陈鹤琴先生,虽然也称此期为“定型期”,但他表示不同意黄翼先生关于此期绘画的呆板、固定和拘执一定格式的模型和公式的说法,认为“图画的发展是随着其心理发展而发展,也是随其绘画技能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在这时图画的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的……”[6]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也认为“有创意、有个性的儿童绘画并不都是用模式化的图式表现的,而更多的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意。”因此,杨教授称其为“意象表现期”。[7]美术教育家常锐伦教授亦关注到儿童绘画的直觉性和敏锐的感觉性,主张称为“意象期”。[8]

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称谓与常锐伦教授进行过讨论的南京师范大学屠美如教授从阿恩海姆关于视觉思维的思想中受到启示,认为儿童画是一种与感性形象融合的积极的理性活动的产物,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概念,然后用画来传达各种概念的过程。因此主张称为“概念画期”。[9]

从以上各位研究者的论著中发现无论“定型期”、“意象期”、“概念画期”等,都是指儿童绘画发展中承象征期之后,写实期以前的绘画阶段。命名上的主要分歧源于对于儿童绘画本质认识的不同。比如我们知道黄翼先生就是结合了自己对儿童美术的观察与研究成果,故译“schematic drawings”为“定型”,那么这是否是这一词的本意呢?现在,不如让我们暂且放下分歧回望一下来路。儿童美术研究始于19世纪末,早期较有影响的要数柯申斯忒纳,柯氏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实验前期---图式期---线与形、色期---平面画期---立体画期。[10]之后又有众多西方的研究者,包括直至今天,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儿童美术研究都有极大影响的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1962)等,也大多主张称为“图式期”。

什么是图式?当下,“图式”一词在使用上显得炙手可热,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现成的造型母本”,有时又与“图解”、“图示”同义。有些文章干脆就注:“所谓图式,指的是图解式的、示意式的意思。”这是否就是儿童绘画中图式化表现的全部含义?究竟如何理解儿童绘画表现中的图式?这些问题的解答将直接影响到对儿童绘画的特定阶段---图式期的理解,更关系到正确地认识与解读这个时期的儿童作品。

既然“图式期”最先由西方学者提出,就让我们追溯一下“图式”一词在西方的渊源。经查,“图式”最初出自哲学家康德的著作,后被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应用并发展而成图式理论之后,又有不少心理学研究者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解释图式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的巨匠---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也叫“认知结构”,指的是思维或动作模式,在某些方面类似于非专业人士说的策略或概念。 “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如吮吸等,这是一些低级的动作图式。随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以改变,不断地丰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因此,儿童的心理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低一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一级水平的图式。[12]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说,是众多儿童美术研究者们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其中,以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菲德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最具影响力。即:

1、自我表现的第一阶段-----涂鸦期(2-4)

2、首次的表现尝试-----图式前期(4-7)

3、形体概念的形式-----图式期(7-9)

4、理智之萌芽------党群年龄(9-11)

5、拟似写实阶段----推理阶段(11-13)

6、青春期

罗恩菲德认为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与儿童组织思维的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对应。主张从整体的角度看待儿童的美感成长,并以其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性成长几个方面作为考量的指标。与其他研究者对于儿童绘画发展划分的阶段略有不同,罗恩菲德将象征期后期归入“图式前期”,这时的儿童会经常改变形体的符号,反映出儿童不断追寻新的观念的特征,“儿童今天表现一个人的方式会与他明天的表现方式不同,因为他还没建立起固定的方向,所以我们能在这阶段中见到变化很大的符号来表现一种或同样的物体。”这已成为判断儿童是否仍处在图式前期的标准。而当他终于建立起个人的表现方式,即获得了某物体的图式时,就超越了图式前期进入图式期。罗恩菲德强调儿童在获取个人表现图式的意义时指出:

唯有我们了解儿童在成长期的探索中渴望对人和环境发展出明确概念后,我们才能认识到样式的意义,这种概念,是高度个人化的,几乎没有两种样式是一样的,形体概念(样式)的丰富程度是取决于儿童的性格和老师启发儿童被动知识的程度。[13]

图式反映了儿童终于建构起对物体的主动知识,同时,这图式并非机械定型,而是随儿童进一步的经验有发展的空间。“这个样式在表现中并非缺乏弹性,而是会依据个人的经验,加以适当的样式变形。” 对于色彩的运用上,罗氏指出“对同样物体施以同样的着色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些重复并没有刻板的意义,相反地,他们具有发现和控制新经验的欣喜意义。”这种经由重复而达到色彩的明确概念称为儿童的“色彩样式”。另外罗氏认为儿童具有天赋的设计感觉,表现在由重复而产生的韵律中。由此可以看出在罗恩菲德的理论中重复现象对于图式期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将罗恩菲德关于图式期的阐释与皮亚杰的图式概念作一比较,不难看出两者的相关性,有理由说罗恩菲德关于“图式期”的命名,正是基于心理学中有关图式的理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