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南孝义太古石的传说

标签:
文化教育历史旅游杂谈 |
分类: 美丽家乡 |
莱芜南孝义太古石的传说
太古石:南孝义村内的奇石,位于孝义河西,港茶楼私人花园内。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刘润九在南孝义村建“港茶楼”,选中了在山西做官时的两块奇石——太古石,还有一个青石大牛槽,相传此二为神物,是刘润九在山西为官时选中的传家宝石,可是石头太重,怎么才能搬运到莱芜呢?刘润九二弟刘洞九在山西汾州为官时,得狐仙张玉婧(见《聊斋志异·狐妾》记载)。张玉婧能力非凡,神通广大,她便主动承担这项搬运任务。据传她运用法力,用红丝线捆绑太古石,用苘麻秆作为担杖从山西挑来这两尊太古石,一尊位于南孝义村,一尊位于老莱城文庙。位于南孝义的太古石高2.6米左右,表面光滑细腻,形态优美,上有99个孔洞,牧童用以拴牛99头,旁边有青石大牛槽,村北有一个大的牛湾,牧童每天来往饮牛。1986年春,这一传家宝石被泰山管委会选中运走,现放置于岱庙北门内侧。另一尊奇石,现仍保存在莱城区委大院内,大石牛槽仍在村内,保存完好。http://s5/mw690/001yhpmMzy6SB5EwGji74&690
相传刘润九、刘洞九、刘涵九他们平时非常喜爱奇异怪石,他们在山西任职时收藏颇多。奇石素以奇、丑、怪、透者为上品,其中有两尊形状尤为奇特,不同凡响,高约丈余,每块石头上有九十九个孔,巧与润九、洞九、涵九之字暗合,刘洞九视若珍宝、作为传家宝石珍藏于家府,挂袍归乡后始终牵挂于心。刘润九在家乡建港茶楼时,园中唯缺奇石装点,心存遗憾,便于兄弟商议,如何把位于山西府邸的传家宝石搬运回来。
有一天,刘洞九与夫人张玉倩①(《聊斋志异》称为狐妾,后世族人称为仙奶奶)说起这件事。仙奶奶说:“这有何难?明天我去把它运回来。”刘洞九听了半信半疑。心想:夫人虽有超人之能,但那石头每尊都有数千斤重,如何能从几千里之外运来?仙奶奶嘱咐他说:“明天夜里三更三鼓,你在莱芜城南汶河岸边的大柳树底下等着,看我怎样搬运石头。不过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到时更不能乱说话。”
第二天,红日西坠,月出镰钩。刘洞九正要动身去汶河岸边,张道一来了。他俩是至交好友,这时张道一正在城北矿山开馆授徒,来请刘洞九饮酒对诗。矿山风景优美,山上飞瀑流泉、青松翠柏,山下汶水如带,日夜西流。春秋时,齐桓公曾在此修建行宫,山上观景,汶水泛舟。张道一躬身来请,岂能不去?酒酣耳热之时,刘洞九却要起身告辞,说有要事去办。而张道一却酒兴正浓,不肯放过。刘洞九只得以实相告。张原是诙谐之士,闻听有这般奇事,就定要同他前往。刘洞九推辞不过,只好答应,再三叮嘱他,到时候千万不要声张,张道一连连应诺。
他们二人来到汶河岸边,坐在柳树下静候。这时,万籁俱寂,汶水潺潺。不多时,莱芜城里传来三更三鼓。只见汶河里远处两簇红灯逆水飘然而来。至近处才看清是红灯簇拥着两尊奇石,前后相距百步之遥,仙奶奶位居中间。每尊怪石有六个身着红衣、手持红灯的仙姑扶持,宛若两朵盛开的红莲,煞是好看。张道一见此情景,又惊又喜。当第一尊奇石抵达港茶楼时,他实在憋不住了,又要闹玄,高声喊道:“到抵了!”话音刚落,后边那尊突然人散灯灭,因“抵”与“底”同音,就是这一酸文之词,致使后边一尊石沉水底。
第二天,刘洞九一到家,仙奶奶便埋怨他不该轻信玄士之言,以致使一石沉落水底。刘洞九也是后悔不已。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若干年后汶水南移,那尊沉水的石头才又重见天日。今天,这两尊奇石仍保存完好,原在港茶楼的一尊,于1987年被泰山管委会征集,现安放在泰安岱庙北门里供游人观赏,底座上标明来自莱芜南孝义。汶河岸的一尊现安放于莱城区政府大院里作为镇宅之宝。这就是流传民间的刘氏太古石的传说。
传说之二是仙奶奶用绣花线一头拴住太古石,一头拴住大牛槽用苘麻杆从山西挑来,现大牛槽在南孝义农户墙下隐藏。
注释
①张玉婧:为刘洞九的夫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太学生张光前的女儿。据莱芜《刘氏族谱》记载:“澄湚,州同知,娶太学生张光前女。”张光前,字尔荷,山西泽州人,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历任蒲圻知县、吏部主事、吏部郎中、光禄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等。据传,刘洞九在山西汾州为官时,得狐仙张玉婧,能力非凡,神通广大。后人尊称为仙奶奶,孝义楼村有仙奶奶庙。《聊斋志异·狐妾》中对此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