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龙吟》:魏帝曹丕为何活不过四十岁大坎儿?

标签:
教育影视 |
分类: 风声云起 |
《虎啸龙吟》,讲的是帝王将相,论的是治国权术,偶尔间杂一些养生之道。
剧中的主角,是司马懿。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敢承担谋朝篡位的骂名,终身不敢废汉献帝,他是司马懿的精神导师。
司马懿有样学样,终其一生,没有夺取曹家天下。
司马懿的子孙后代,因为锋芒过于耀眼,权力声望功高震主,步入“不吃掉曹家,就被曹家灭门”的两难困境。
形势所迫,只好废魏立晋。
曹操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之所以最终落入司马家族的手中,魏国第一代君主曹丕的英年早逝是原因之一,名义上曹操始终是大汉权臣。
中国人常讲一句话,叫作富不过三代。
第一代创业者,从零开始,领着一帮兄弟,艰苦奋斗,打下一片江山,毫无疑问,是需要真本事的。
曹操作为乱世枭雄,是整个曹氏家族的偶像,可惜文人性情太浓,思虑太过深远,加上嗜酒如命,65岁就走了。
曹操的接班人曹丕,才略略逊,却也是个硬茬子。
可惜,他的寿命更短,才活了40岁。如果他能像曹操一样活到60来岁,估计就不会让司马家族的势力越做越大了。
那么,曹丕作为一个君主,拥有当时最好的物质生活和医疗待遇,为什么却连四十岁这个大坎儿都活不过去呢?
最主要的原因,与他个人情绪的高度压抑有关。
身为王子,他常年活在两个人的阴影之下。
一个,是他文武双全的父亲曹操。
一个,是他才华绝代的兄长曹植。
曹操早期喜欢曹冲,可惜这个儿子早夭。中期喜欢曹植,可惜曹植过于沉浸文学,缺乏权斗天赋。
曹丕呢?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自然不被曹操喜欢。
他就只好学越王勾践,韬光养晦以待时机,这就迫使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爱玩儿、爱浪漫的天性。
比如,他曾经很喜欢打猎,后来被司马懿提醒,说想接魏王的班儿就不能玩物丧志,他就永远放弃了这个爱好。这种压抑,使他的情绪得不到发泄,身体岂能健康?
除了生活上的高度压抑,他的文人情怀也对健康不利。
曹操、曹丕、曹植都很有才华,曹丕的才华略逊一些,这就迫使曹丕在文学上动的心思远远超过曹操曹植。
思虑难免会过度。
除了寻章摘句式的过度思考,他也继承了曹操治国方面的猜疑多忌,他对司马懿等权臣的各种操纵驾驭猜忌,离不开各种机巧的思虑,这种过度的思虑于个人养生极为不利。
更要命的是,他们曹家的人,都以好酒嗜酒为荣。
在嗜酒纵欲问题上,曹操是个坏榜样。
他在一首诗中,公然提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人生观,更给出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排解忧虑之良药。
作为父亲曹操的崇拜者之一,儿子曹丕自然免不了把酒水当饮料。
开心的时候,喝!
烦恼的时候,喝!
聚会的时候,喝!
会友的时候,喝!
他们曹家最喜欢喝的酒,是杜康,把这种烈酒当饮料,就算铁打铜铸的身体,也难以消受。
除了嗜酒,曹丕还十分多情。
作为一个帝王,在那个年代,他喜欢谁,就是谁的荣幸,可他却希望得到他所爱的女人的整个的身心。
可那个年代的女人,偏偏很难抛出真个的身心。
比如甄宓,就始终忘不了前任袁绍的翩翩公子袁熙,这就让曹丕很失望,很生气,常常气得吐血。
常常为一些不爱自己的女人吐血,常常让爱自己的女人为自己吐血,这就是曹丕的爱情观。
血,吐得多了,他的命,就渐渐短了!
于是,这样一个才子,就早早结束了自己一生,也将曹魏的天下,托付给了司马懿和他的家族。
因为他的子孙,再也无法驾驭司马家了!
曹丕的接班人曹睿,本比司马懿年轻太多,可在嗜酒纵欲猜忌刻毒方面远超乃父,36岁就突然驾崩了!
曹睿一死,弱主曹芳继位,偌大曹氏家族,再无人能够与司马家族抗衡了。
司马懿在干掉曹家最后一个权臣曹爽以后,就无忧无虑地从容去世了,从此,大魏帝国再也不是他们曹家的了!
201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