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作品的市场为何越来越狭窄?
(2014-11-09 21:55:29)
标签:
赵本山小品作品市场空间 |
分类: 风声云起 |
近日,一个程序员,罄尽积蓄,买了99台iphone6,在公司楼下,摆成心脏形,向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求婚,被媒体渲染为最沉重的求偶礼物。
结果如何呢?
惨遭拒绝!
新闻到此为止。这么多Iphone6压在手上,小伙子如果不开手机店,真不知道他怎么处理这批货?以现在手机产品的更新情况,Iphone6贬值的速度,非常快。
这位小伙子错在什么地方呢?很简单,错在贬低了人类的感情。不错,人类的感情以物质为基础,但更多的物质积累并不能产生质的变化,自动转化为牢固的感情。另外,这种倾尽所有,完全不计后果的冲动性消费模式,也会吓破他的女神。毕竟,人都是现实的,对普通人来说,一台Iphone6可以带来美好的生活,更多的Ipone6只能带来生活上的负担。再说,积蓄都花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赵本山的智商、情商、财富以及影响力,要远远超过这位年轻的程序员。不过,赵本山以低俗现象制造小品、影视剧卖点的套路,似乎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赵本山的例子告诉我们,低俗就是低俗,再多的低俗,也无法产生质的变化,转化为雅俗共赏的“高俗”。
赵本山作为中国小品王,遭遇到的最早一次滑铁卢,是去美国这样的国家演出。美国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赵本山低俗下作的本来面目。赵本山小品中对肥胖者、残疾人、乡下人、老年人的残酷讥讽和嘲笑,震惊了他的美国观众。
事实证明,赵本山小品在中国火爆的程度,与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成反比关系。未来,随着中国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赵本山作品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完全被市场淘汰并抵制。
拿我本人来说,小时候,我是蛮喜欢赵本山的小品的。在冗长沉闷乏味的春节晚会中,最能赶跑我的瞌睡虫的,就是赵本山等人的小品相声节目。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却越来越看不惯赵本山的小品。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只是个人现象。后来,和身边的人一交流,发现几乎没人喜欢赵本山。
再后来,通过互联网发现,整个南方的大多数人,几乎都不喜欢赵本山。这应该与中国南方发达的工商业思维有关系。相对而言,北方,尤其东北地区的农村观众,容易成为赵本山作品的粉丝。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走出来,进入城市工作,建立家庭,其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被都市同化,整体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这些人一旦形成文化产品购买力,将很难再接受赵本山及其同类的作品。
这种以工商业思维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比起过去曾经占据中华文化主流的农业文明,与世界主流文化的接轨程度更高,更尊重包括残疾人、同性恋、妇女儿童以及各种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
这种对弱势群体基本人权的尊重,将转化为对赵本山型作品的反感、抵制和仇视。当这种尊重越来越多,赵本山型文艺作品的市场空间就会越来越狭窄。
因此,赵本山作品影响力的萎缩,直接折射出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那么,赵本山的同行以及徒子徒孙如何赢得未来的文艺市场呢?很简单,就是要与时俱进,及时转型。
转型的方向,就是从低俗走向通俗,为更多的,追求更高价值需要的新时代的人民服务,惟有如此,才能重夺失去的市场空间。
不过,从赵本山系列新作来看,赵本山本人因为惯性,很难转型。所谓成由低俗化小品,败亦由低俗化小品,让一个人成就事业高度的产品项目,也会在时代进步后快速毁掉一个人的事业,这大概就是赵本山及其同类的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