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方政府应该怎么样拯救中国楼市?

(2014-05-31 18:54:29)
标签:

福州

费者

住房

大部分

贷款利息

房产

分类: 风声云起

                地方政府应该怎么样拯救中国楼市?

                                            /孙海岗

2014年,中国楼市突然“泰坦尼克”化。由刚需萎缩、贷款利率提高、供应增加、税费增多、互相担保等诸多负面因素构成的巨大冰山,出现在风浪中航行的中国楼市的面前。稍不小心,中国楼市就会被撞沉。

那么,中国楼市需不需要被拯救?

需要!原因很简单,中国楼市一旦垮掉,破坏性将超过日美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成熟的国家,中国将陷入一场时间久远、百业凋零的深重危机,很多人将陷于失业状态,届时房价再低,收入低下的国人也很难买得起房。

谁应该担负起拯救中国楼市的主要责任呢?

地方政府。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各地的楼市状况不一样,中央政府不能用“一刀切”的手段,来治理全国的楼市,很多调控救市的方法,对北方城市有效,对南方城市则不一定,对一线城市有效,对三四线城市则不一定,因此,各地出台救市政策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另外,地方政府既是中国楼市多年火爆的最大受益者,又是可能发生的楼市危机大爆发较大的受害者,应该主动承担起拯救中国楼市的主要责任。

地方政府应该如何拯救中国楼市呢?

限制开发商大幅度降低房价?增加开发商降价销售住宅商品的难度和程序?或者直接出台不得人心的“限降令”?

这种“限降令”,政治上不得人心,让买不起房的基层群众心生不满,加剧群众的社会不公平感受,严重威胁社会稳定;经济上违反市场规律,干扰房企的自主定价决策,等于在很多濒临破产的房企脖子上加套了一根上吊的绳索;资金层面问题上,也阻止了房企通过降价快速出货的手段,缓解自身现金流不畅,化解自身破产的危机的机会。

“限降令”不行,什么救市政策才行呢?很简单,减税减费、停止限购、降息降准,让利于企,让利于民,放水养鱼。这么多年的房地产市场火爆,地方政府赚得红光满面,比中央财政拿得都多,应该暂时放弃一些利益,以让房地产市场休养生息,恢复活力,而不是趁火打劫,涸泽而渔。

减税减费方面,既要减少房地产开发商的税费负担,也要减少与房地产交易相关的各种税费。开发商税费负担减轻了,就能轻装上阵,继续充当地方政府的摇钱树;老百姓购房税费负担减轻了,对购房者来说,实质上等于变相降价,这样肯定会激活购房需求,中国楼市就能持续保持活力。

很多人都知道,以前买不起房子的所谓刚需用户,在现在的市场行情下,更买不起房。谁能买得起如今及以后的新房呢?还得靠已经购房者的“改善性需求”。这种改善性或者投资型需求,地方政府不应该限制,应该完全放开,这样,才能减轻开发商消化库存的压力。

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刺激商业银行发放更多贷款,某种程度可以缓解开发商压力;降低贷款利息,则不但可以减轻开发商压力,也可减轻老百姓的购房按揭贷款的还款压力。现在很多银行提高按揭贷款利率,这其实等于变相拉抬房价,自然会减少住宅市场需求。

我的这些观点,一定会挨看到这篇文章的少数人的臭骂。在网络上,很多人反对政府救市,有些人甚至希望看到很多开发商跳楼。一些开发商破产的新闻后面,往往跟了很多幸灾乐祸的叫好声音。

问题是,假如中国的大部分开发商都被楼市危机搞垮了,对中国楼市充满恨意的部分群众就能改善住房需求吗?

我看悬。

为什么呢?如果中国楼市危机导致大多数开发商破产,未来中国住宅开发行业的垄断度就会大大提高。垄断度提高以后的房地产业,不但开发数量会减少,品质不一定会提升,所制定的价格肯定更少考虑到普通购房者的需求和愿望,店大必欺客嘛,反正你消费者选择有限,不欺白不欺,欺了也白欺,反而能榨取很多利润的浮油。

相反,中国开发商的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房子供应就会越多,各种优惠也会增多。中国的住房消费者要记住一个基本的供求规律:对开发商来说,中国总体在建房子数量越少越好,对于消费者来说,中国总体在建房子数量越多越好。如果开发商被楼市危机吓得都不敢建新房了,那对中国的住房消费者们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当然,我的以上建议,对地方政府是一个挑战。对地方官员来说,这是一个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问题。“限降令”简单易行,数月内看起来似乎很有效,但从长期来说,却埋下更大的遗憾。减税让利,短期内很痛苦,长期却极为有利。因此,中国已到了地方政府为拯救各地楼市而牺牲短期利益的时候了。

 

Saturday, May 31, 2014于福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