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社会,还是人民币社会?
(2013-08-19 19:18:09)
标签:
福州人民币千里说是数量文化 |
分类: 风声云起 |
人民社会,是个新词汇。人民与社会,都不是新词汇。近日,某人好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抛出了这个新概念。
可惜的是,这个概念抛出以后,负面反馈居多,似乎人民并不买账。为啥呢?因为这个理念,严重脱离中国社会的现实。
在中国,脱离现实的伪概念越积越多。这些伪概念伪理念伪学问的广泛存在,只能让民众嗅到其中浓厚的虚伪的恶臭味。
目前的中国社会,可以冠之以人民社会的称呼吗?
如果非要依靠权力勉强的话,没有人敢公开说不可以。问题是,当这一可笑的概念,传递到民众那边的时候,会被人们下意识地在这个概念中,增添一个字:
币!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却也更反映目前的中国社会现实,更映衬出人民社会的虚伪与脱离现实。
中国目前的社会,与其说是人民社会,还不如说是人民币社会。
记得读中学时,曾经看过某台湾作家的一本讽世小说,里面以西游文化为背景,只不过,小说中最厉害的法宝,不再是金箍棒或其他仙家法宝,竟然是可以通吃天下的“红包”。
小说前面的序里介绍,该作家发表这本小说的目的,是讽刺台湾“红包文化泛滥成灾”的金钱社会现实。
当时看了这本小说,感觉台湾人之间的关系好现实好现实,离自己实在很遥远。那时候的中国社会,除了极个别地方之外,大多数地方办事,还是不需要红包的。当时接触的老师同学以及干部们,明目张胆爱钱要钱的人很少。
拿笔者来说,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到就业,除了正常的缴费,很少支付额外的,可以与腐败联系起来的费用。
十几年过去,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如今,喜欢钱已经不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只要取之有道,本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现在几乎所有行业的中国人,几乎都把金钱当成干活的唯一动力。像医生、教师、法院、军人等原本比较单纯,一向与“公开腐败”(私底下不好判断)绝缘,以出入某些场合为耻的从业者,也被人民币的力量俘虏,很多人甚至被“红包炸弹”拉下腐败的泥潭。
这种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让中国人活得很累。婴儿还没出生,就开始消耗父母的金钱,父母如果不花钱,婴儿连居民身份都拿不到。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开支,早已超越大学学费。好容易大学毕业了,找工作也要找关系支付红包。这还算好的,如果中途生一场大病,基本上就会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破产。
好容易熬到死亡,墓地还需要购买。花几十万买了墓地,竟然只能用20年,过期不续费,骨灰盒就会被迁走。殡仪馆成为暴利行业,连骨灰盒竟然也垄断。这种从生到死都需要用人民币才能搞定的社会,还好意思自称人民社会?
任何事情用人民币才能搞定的残酷现实,并不局限于普通民众。就连地方政府,为了安抚一些受到公权力损害的家庭成员的情绪,也必须支付数十万人民币才能搞定。数千亿元人民币维稳经费的存在,说明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没钱,谁帮你维稳!
总之,这是一个万事只可以用特定数量的人民币才能搞定的社会,这是一个离开人民币寸步难行连去深山老林隐居都不安生的社会。这个社会最贴切的称呼,就只能是所谓的人民币社会了!人民社会的概念,看起来很美,却很难让人从心底里接受。
近来,颇有一些人,为了美化现实,发了一些逻辑混乱,脱离现实的文章。其实,这些文章就算看的人再多,预期效果也极为有限,很多时候还适得其反。毕竟,更多的民众,是依靠自己的真实体验,来评价和感知这个社会。
过于脱离社会现实的乌托邦式理念文章,只能让民众产生越来越多的疏离感和受骗感。毕竟,活在基层的普通民众,对社会现实的感觉,更加真实而骨感。看再多与人民社会的文章,碰到做手术之类的事情,还得乖乖奉上红包,否则,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富平那位参与贩卖婴儿的妇产科女医生,专坑老同学老熟人老朋友老街坊不说,就连从家长那儿骗走婴儿,还要家长支付所谓的手续费,人民币的魔力,实在可怕。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九日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