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延安城管协管员辩护一下
(2013-06-14 20:59:34)
标签:
紧迫性悲剧含义孙海岗第一位杂谈 |
分类: 风声云起 |
延安城管狂暴脚踩商户的丑闻,已经爆发两周时间了,不但没有过气的意思,反而有越炒越热的苗头。
6月13日晚,中央电视台的王牌节目,《焦点访谈》介入,采访了各方当事人,披露了新的视频,也解释了让人们无法释怀的“临时工”的含义。
原来,延安城管聘请的临时工,比较正式的称呼,是协管员。这些人不但没有正式的编制,每个月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只有1000元人民币左右,跟霸占了374套北京房产的刘志军们相比,实属典型的草根无产者。
就是这样一群可怜的人,一旦披上城管执法的皮,欺负起比自己强不了多少的自行车店商户起来,却无比狂暴。
真是,本是同阶层,相煎何太急啊!
1000元的月收入,不知道能在延安维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水平,恐怕不会很高吧,在他们眼里,也许自行车车行的老板们的生活,会更加滋润一些,因此,当他们(指协管员)能够行使未被法律正式授权的权力之后,就表现得比正式的城管队员更加狂暴,这种心理实在不能算正常。
脚踩商户脑袋的事件,让延安城管蒙羞。
蒙羞以后,延安城管加强了文明执法教育。问题是,文明执法的教育,都进行很多年了,为何各地城管的执法行为一直“文明”不起来呢?为什么视频中的女城管,早已被舆论曝光情绪容易失控,经常与商户对骂和冲突,为何能一直以协管员的身份,待在延安城管队伍里面呢?
原因很简单,所谓的文明执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城管执法要想有效到位,需要强大的“街头智慧”,光靠理论,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延安以及很多城市的城管,跟他们执法的各类对象,很多已经是老相识了,他们之间的执法与被执法活动,几乎已经演变成猫和老鼠版的游击战模式了。就像这次事件的商户,估计也是看到城管,就收敛一下,城管一走,马上又占道经营。
在美国经典动画《猫和老鼠》中,表面强大的猫咪,多次被看起来弱小的老鼠戏弄。强和弱其实是相对的。延安城管看起来很强大,面对人数众多、人员结构复杂的执法对象,那也是十分头痛,不但人数对比处于劣势,灵活性也远远不如街头商贩。街头商贩在长期练摊过程中,也培养了学者难以体会的“街头智慧”,在这种情况下,延安城管想通过文明执法解决问题,实在很天真。
5月31日,延安城管为何控制不住执法情绪?酒后执法是一个原因。更让他们气愤的是,他们感受到了被商户戏耍挑衅的屈辱感。延安城管们,就像《猫和老鼠》里面的猫,在受到精灵鼠小弟的无数次挑衅以后,终于爆发了一把,却被记录在很多街头围观者的手机里。这真是一个围观者的时代啊!
文明执法,解决不了大多数问题;暴力执法,落下大众口实。这是包括延安城管在内的各地城管面对的共同尴尬。
为什么会有这种尴尬呢?
说到底还是城市管理理念出了问题。城市的脸面重要,还是市民们的生计重要?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聪明的管理者,会把市民们的生计摆在第一位。为了城市的脸面,砸市民的饭碗,拆市民的房屋,怎么能通过说理的方式文明执法?要想完成这种不合理的城市管理任务,各地城管只能依靠暴力。
城管执法对暴力的需要,加上偏低的工资水平,就把那些嗜血的文化程度不高的暴力分子,拉进了城管队伍。这些人面对低工资的窘境,只能通过从执法对象身上吸血,来改善自己的收入和生活,这又加剧了城管执法的暴力色彩。
另一方面,城管的执法对象都是些什么人呢?基本上都属于找不到或不愿意从事稳定工作,依靠街头工商业谋生的,处于绝望边缘的,对社会积累很多不满的,精力旺盛好勇斗狠的街头活动大师。
对于这些街头活动大师,一般的文弱书生还真震不住他们。唯一能震得住他们的人,就是视频里那些狂暴的城管们。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城管队员,还是街头摊贩,都是普通市民惹不起的人群。如果有人,比如一些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一不小心惹了他们,比如惹了城管,就遭遇一顿暴打,身子骨又没有经过街头混混的日常挨打训练,就很容易酿就悲剧。
无论是普通城管队员,还是一般街头摊贩,都是中国最底层最弱势的群体。这两大群体不断发生的暴力摩擦,是这个操蛋时代的悲哀。围观队伍的不断扩大,加剧了这种悲哀,并预示了一个惊悚的不和谐前景。
如何在城市管理中,真正贯彻“以民为本”的原则,是这个时代的城市管理者需要考虑的紧迫性问题。
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