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言为何只能在瑞典学院讲故事?

(2012-12-08 22:21:19)
标签:

福州

好话

国民

中学生

怎么办

文化

分类: 风声云起

                莫言为何只能在瑞典学院讲故事?

                                       /孙海岗

诺贝尔文学奖,是很多文人的梦想,夹杂着很多政治元素,绝非一个纯文学的奖项。诺奖得主,尤其是文学奖得主,往往被世界寄予厚望。

莫言,一个中共党员,作协副主席,军旅出身,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实出意外。诺贝尔奖对莫言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给莫言带来巨大的荣耀,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如果管不住嘴巴,满嘴跑火车,也会产生政治风险。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书,因为太过艰涩和深奥,买书的人很多,认真看下去的人不多,因此,得主们在瑞典学员的演讲,就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莫言在瑞典学院到底讲什么内容?

对这一问题,东西方有不同的期待。西方国家的民众,希望从莫言嘴里,听到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希望借莫言的嘴巴,向中国民众传递西方的价值观。山东高密的人,则希望莫言能够为家乡做做广告。

中国政府,则希望莫言能够多讲讲盛世,少谈谈西方价值观。至于中国民众对莫言演讲的期待,则比较多元。

身在瑞典学院的莫言,实际上是处于东西方、国内外、两岸三地各方关注者的夹缝之中的小媳妇,无论讲什么,都无法达到让各方皆大欢喜的效果,这也是莫言身为一个中国作家的悲哀之处。讲中国的好话,得罪西方;赞美甚至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得罪中国。他能怎么办呢?

于是,莫言只能在瑞典学院讲故事,而且,只能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苦难深重的过去,讲自己作品的故事,将自己从亲戚朋友那里听到的故事,故事不比议论,没有立场,不会惹出是非。

为了安抚西方国家的受众,莫言打出了情感牌、苦难牌和自嘲牌。莫言将自己与母亲的感情,讲得让人心里面酸酸的,他向全世界描绘了一个连一分钱便宜都不愿意占的贫苦农村老太太的形象。莫言的少年苦难,足可以激励全世界的文学少年。莫言童年因为丑陋,竟然受尽欺负,这种自嘲,着实需要莫大的勇气。

莫言最后讲的三个故事,发人深省。

第一个故事,是莫言小学三年级时,被老师组织苦难展览,并引领全班同学当中哭泣,其中一个同学没哭,被莫言举报,导致这位同学被警告处分。莫言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不光彩的,敢于坦白,勇气可嘉。他所悟到的道理,所谓“当中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发人深省的同时,也让人感叹,当时那个时代,是不允许“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疯我独狂”的。

第二个故事,是他在部队里的时候,一位老长官没看到人,说了一句哦没有人,他顶了一句难道我不是人吗?这个故事的含义很深,颇难解读。

第三个故事,是莫言听来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点像圣经或者佛经里面的故事,颇有寓意,讲一群人在破庙避雨,外面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一个个电火球在门外滚来滚去,不愿意离去。众人怀疑队伍里面有大恶人,要求作集体自我批评。谁也不愿意出去,大家用丢草帽的方式表决,一个人的草帽被风卷出去,这个人被大家抬起来扔出庙门,结果,破庙轰然坍塌了!留在里面的人都被活埋了。这个故事寓意很深,恐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会被很多人拿来解读。

很多人指望莫言讲讲大道理,莫言却只能讲故事讲寓言,引发各界炮声隆隆,一些人甚至攻击莫言的演讲水平不高,简直就是一个中学生的水平。其实,莫言作为一个以中国人为主要读者群,因为仅仅小学毕业而完全不懂任何一门外语的中国大陆本土作家,他只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应付这个对他期望太高的世界。

莫言作为一个高粱地里爬出来的乡土作家,连中学都没上,更谈不上大学深造,他的文字不可能很华美,他对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看法,不可能很专业,他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不可能很透彻,也许,他真的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们所期望的他,其实是另外一个人。我们如果接受他,就只能包容他,包容这样一个对自己外貌严重缺乏自信,对自己言论诚惶诚恐的人。

如果你恨他,就请远离他;如果你爱他,就请爱他的一切,包括他的丑,他的谨慎,他的藏拙,他的狡黠!

 

 

2012128日于福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