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为何看不起小沈阳?

标签:
小农工业文明新闻周刊宽容度赵本山沈阳娱乐 |
眼下,物质上中国已经进入工业文明,精神上却总体上处在农业文明时代。央视春晚就是小农趣味的代表,充斥着小农时代的娱乐方式。赵本山就是小农趣味艺术的巅峰。赵本山的徒弟小沈阳,则开始在精神上叛逆,走向第三性,但还摆脱不了小农的趣味。
这就注定了赵本山以及小沈阳作品进入美国后的悲惨命运:被嘲笑被批评被“低俗”。因为美国总体上是一个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的社会,从好莱坞的电影百老汇的艺术来看,美国人精神上总体处于工业文明时代。
套用上海艺人周立波的说法,就是喝咖啡的群体,怎么能接受得了吃大蒜的群体艺术呢?喝咖啡的体现了“将苦涩留给自己,将芳香传播给他人”的低价批量营销精神,吃大蒜的则体现了“将芳香留给自己,将恶臭传播给他人”的小农式狡黠。
这是美国《新闻周刊》炮轰小沈阳的文化背景原因,美国媒体的这种炮轰体现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据媒体报道:
“美国《新闻周刊》日前刊登文章,关注小沈阳走红的现象,认为中国社会宽容度远超西方想象,不过文章还评价小沈阳是‘最低俗的中国人’。”
美国《新闻周刊》在美国影响不小,其对小沈阳的超低分评价,基本上决定了“本山系”大陆艺人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在美国市场上的命运,概括为三个字:“吃不开”。遭遇这种滑铁卢命运的,不仅仅是赵本山和小沈阳,香港艺员周星驰也是一样,他的“周氏搞笑术”被美国人一眼看穿是模仿金·凯瑞,于是,在好莱坞很难发展,不得不折返香港及大陆。
对美国人来说,他们更喜欢李小龙、李连杰、成龙、杨紫琼、章子怡等该阳刚的很阳刚、该美丽的很美丽的很容易被工业化制造的中国偶像,比起该阳刚的时候却阴柔,该搞笑的时候却下流的小沈阳,李小龙等人的作品更容易在美国市场上大卖。
而小沈阳以及赵本山所代表的小农式花样,在美国只能征服小众,小沈阳们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小到赚不到利润的程度。对于美国主流人群来说,他们无法理解赵本山与小沈阳的小聪明,对小沈阳身上的花裙子和低俗的粗口则理解为“低俗”。按照他们的理解,小沈阳和赵本山只能在美国的乡村酒吧或者夜总会里面混。
不过,《新闻周刊》更关注小沈阳在中国红起来的背景,这家刊物解读为中国社会的宽容度比西方人想像的大。事实上,中国31年的超速发展,已经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变成了万花筒,13亿总人口,4亿多上网人口的庞大人口,使得任何趣味类别的艺人或者文人,在中国市场都能找到利润空间。如果被CCTV这个爆米花机爆一下,则可啸聚起一大票同样趣味的人群成为小沈阳之类艺人的消费群体。吃大蒜的与喝咖啡的一起共治中国市场是未来的潮流。
2010年7月29日于FJ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