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灾,缘何引发外交争端

标签:
杂谈 |
分类: 风声云起 |
记得以前经济学理论老师讲边际价值理论时,最喜欢拿水和钻石做比喻。钻石尽管对人类生存意义不大,其获得的高难度系数导致其边际价值很高。而水则因为曾经的无处不在,边际价值几乎为零,导致钻石价格远远高于水。
这个比喻所预示的道理就是,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是该商品的边际价值。
不过,以后,恐怕经济学家们越来越不好意思拿水和钻石做比较了。因为,在2010年的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旱情。旱情不但影响到农作物生产,也影响到了居民的饮水需要。一些缺水的孩子为何解渴,甚至不得不引用未过滤的脏水。
西南地区的旱情,引发了全国的关心。温总理亲赴抗旱前线,连来自当地居民的水都不舍得喝。胡主席一声令下,17.5万名军人加入救灾。各个商业网站发动网友捐款。
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中国西南地区旱情未解的时候,东南亚湄公河流域也陷入严重的旱灾。
而驱使这些国家眼睛看向中国的,却是造物主的力量。因为,滋润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湄公河,与西南地区的澜沧江等水系以及长江、黄河一样,都发源自地球屋脊,人类最后一块净土青藏高原。湄公河的上游刚好在我国境内,即曾经波澜壮阔的澜沧江。
于是,深受旱灾影响的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四国,就开始把责任推卸给澜沧江流域的大坝建设问题。
于是,西南旱灾,就引发了泰国、越南等四个国家与中国的外交争端。
据媒体报道:“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四国近日也出现严重旱情,他们认为中国在湄公河(我国境内为澜沧江)上游修建水坝导致旱情加重。据外媒报道,四国将于下周就此问题向中国提出交涉,但中国官员认为,湄公河干旱与中国大坝无关。”
其实,东南亚地区发生旱灾的首要原因,应该是季节性因素,即2009年潮湿季节提前结束,和雨季下雨太小,而非上游中国兴建水坝。不过,如果这些国家非要与中国理论,一时半会还真说不清楚。
同时,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四国除泰国外,抗旱的资源有限,旱情如果得不到控制,这些国家政客将受到来自民意的强大压力。面对这种即将到来的民意压力,这些国家不约而同的开始考虑将中国作为“替罪羊”,借以减轻来自国内的民意压力。
另外,这些国家还希望能够通过交涉,换取来自中国的大量粮食援助和救灾款项。从长远来说,他们也希望能够提早介入中国西南地区澜沧江的水电开发问题。否则,如果将来澜沧江流域水电大坝过多,湄公河的供水量将可能受到中国西南地区用水政策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通过理性讨论妥善解决争端十分必要,同时也要妥善利用中国澜沧江相对于越南等国的战略价值。对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的上游调控,也可以成为中国谋求与西南邻国长期和平、遏制某些国家侵华野心的战略工具。
2010年3月26日于FJ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