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面对民生用品涨价成潮,国家发改委终于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价格干预办法,启动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价格机制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运行机制。亚当斯密认为政府应该完全放弃对价格的干预。是否直接干预商品价格,也被视作区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重要指针。
中国自从完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长期调控市场的手段也主要是调控供求为主,很少采用对价格的直接干预措施。
如今,面对涨势如虹的民生用品价格,发改委出台相应办法直接授权政府物价部门,将自己的看得见的手伸向市场的敏感区。
而这种看得见的手采取的是直接干预少数商品的价格。这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民生用品的涨价,有着深刻的原因,供给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街面整洁,清理小摊小贩,为了照顾民意,出台新劳动合同法,需求方面,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造就了一大批消费意愿强大的购买力,这些都导致通胀的发生。
发改委的决策者不知道这一点吗?恐怕不见得。发改委的决策者基本上是科班出身,而且调控市场的经验充足,理论水平绝对不可小视。然而,所谓治理根本的方法往往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那么,发改委为何冒着被经济学家们抨击的风险,给少数商品价格上套,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呢?
据本人推测,原因在于:
民生用品价格涨势如虹的情况已经威胁到社会稳定。尤其,面对春节期间这样一个城乡居民大规模流动的高峰期,维持一个祥和安定的节日气氛至关重要。而粮油、蛋奶、牛羊肉等这些民生用品直接关系到节日的质量,如何让群众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成为和谐节日的一个任务,如此,发改委便对少数民生用品的价格上了套。
然而,发改委面对价格这一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干预的时候,还是可以看出其如履薄冰的心境。这种如履薄冰体现在:
1、只针对少数与群众生活联系密切的民生商品。
2、没有采取直接限价措施,而是采取提高所涉厂商涨价的环节和难度。也就是说,这些“敏感商品”的厂商以后不是不可以涨价,而是涨价超过预定的幅度(一次超过4%,10日内超过6%,一个月内超过10%),要向有关物价部门申报,任何调价措施,要向物价部门申报。
3、强调当通胀情况消退时,地方政府要及时停止这种措施。
这种如履薄冰说明发改委启动这种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实属无奈之举。然而,就算这种小心翼翼的限价措施,也让市场产生不少联想。
有人认为政府终于拿起限价这一大棒了,隐藏有回归计划经济的趋势。这一点,相信一向高瞻远瞩的发改委不会重走老路。但是,发改委在出台此类措施的时候,必须要慎之又慎,而且要做好与社会大众的沟通工作,避免来自市场的种种误解,同时,要明确中止这一措施的CPI动态的标准:即CPI的变动幅度控制到多少的水平上的时候,政府要中止这一措施。
毕竟,限价措施快则快矣,可是,过于粗暴的限价措施,所带来的长期商品供应不足,最终导致政府被迫采用粮票等形式限量供应的惨痛教训,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这一点用不着多说。
最后,祝愿这一措施早点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Wednesday, January 16, 2008于FJAU
前一篇:小马哥二审无罪,然后呢?